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资料]高考历史模拟(西城)高三历史试卷和答案
|
来源:搜狐社区 2006-4-11 12:58:00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处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原始人群是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半坡人 D.元谋人 2.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性,劳而无获。”贾思勰此观点的核心是 A.人定胜天 B.因地制宜 C.天人合一 D.听夫由命 3.我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磁铁指极性能的时间,不晚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 4.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5.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序,应是 ①曹操“挟天于以令诸侯” ②东汉政权瓦解 ②曹操统一北方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6.随文成公主入藏,由内地传到西藏地区的生产技术有 ①冶铁技术 ②酿酒技术 ②养蚕技术 ④造纸术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使大理地区结束因地方割据而与内地隔绝局面的是 A.南宋政权 B.蒙古政权 C.明朝政权 D.清朝政权 8.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9.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有 ①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促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解体 ②客观上有利于手工纺织业的发展 ④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天朝田亩制度》中有关“分田”的各种规定,其实质是 A.要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B.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11. 对曾国藩正确的评价是 A.是清政府中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是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者 C.是镇压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清军将领 D.是中国近代早期军事工业的创办者 12. 台湾省第一任巡抚是 A.冯子材 B。刘铭传 C.刘永福 D.刘步蟾 13.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此款的经济作用是 ①有利于日本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②有利于日本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 ③有利于日本在华攫取高额利润 ④有利于日本占领中国内地广大的市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 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借款给清政府的直接目的是 ①维护清朝统治 ②抵制日本在华势力 ②长期控制中国海关 ④攫取高额利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34 15.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从一种社会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6. 护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宋教仁案 B.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段棋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17. 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其主张的实质是 A.缓解新旧文化俩派学者之间的矛盾 B.鼓励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北大的传播 C.鼓励守旧派宣传“尊王”、“尊孔” D.鼓励学术研究,消除意识形态分歧 18.1912—1920年发展起来的,中国纺织业新的中心,不包括 A.上海 B.天津 C.青岛 D.武汉 19.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获得通过,表明 A.革命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B。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被削弱、限制 C.蒋介石和共产党公开决裂 D.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20.下列对1927年8—12月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B.表明是中共中央摆脱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C.均是中共独立领导人民武装,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成功实践 D.在寻找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中,受到“左”倾情绪的影响 21.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表明中共 A.认为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C.要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D.揭露国民党顽固派阴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 A.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B.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限于被动 C.配合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D.使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23.1957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表现,不包括 A.数量上,被划为右派的多达几十万人 B.性质上,右派被定为敌我矛盾 C.方式上,展开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猛烈斗争 D.成为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24.下列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一年增长 —9.6% —4.2% —9.2% 11.9%
A.“文革”期间,工职业生产总值时落时起 B.“文革”对工农业生产的冲击是有限的 C.“九.一三”事件后,经济开始迅速回升 D.周思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经济迅速回升 2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26.1640年冬召开的议会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英国发生反对王室的人民起义 B.议员拒绝通过征税法案 C.议员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 D.国王宣布讨伐议会 27.下列内容与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不相符的是 A.强化农奴制度,扩大对外贸易 B.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巩固了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D.发展工业,增强了国力 28.1848年欧洲革命的根本任务是 A.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B.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 C.扫除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障碍 D.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的统一 29.在189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30.垄断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B.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C.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 D.科学技术的发展 31.19世纪末,法国与俄国两国在政治上接近的经济原因 A.两国政治体制相同 B.两国经济状况相似 C.法国依赖俄国市场 D.俄国依赖法国资本 32.世界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 A.1848年法国六月起义 B.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1905年革命 D.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33;达尔文认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B.遗传 变异 C.自然选择 变异 D.人工选择 遗传 34.道威斯计划实施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为德国重新走上大国的行列打下基础 B.美国在政治上加强了对欧洲事物的干涉 C.英国的均势政策取得了成功 D.法国丧失了对德国处置的主动权 3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宗旨和维系的经济纽带,反映在下列哪些文件中? ①修改后的《中立法案》 ②《租借法案》 ②《大西洋宪章》 ④《二十六国华盛顿宣言》 A.④ B.④③ C.④③② D.④③②① 36.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 A.“非洲独立年”的出现 B.莫桑比克和安哥拉摆脱葡萄牙的统治 C.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D.曼德拉当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37.第三次科技革命初期,苏联领先于美国的新兴科学技术成就是’ A.原子弹 B。人造地球卫星 C.电子计算机 D.激光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8题12分,第39题11分,第40题13分,共计36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其政治用心,正如时人所云: “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科举所用八股文之内容、形式较明朝限制更严,不许有任何个人的见解与发挥,一切均以朱嘉的《四书集注》为准…….清朝对于明史修撰十分重视,组织大量人才,由政府监修。 材料二 明史之修,….历时九十余年。…。四库全书开馆,初由朱筠创议,就永乐大典,辑己佚之书,后征遍人间所藏。适有禁毁书籍之事,乃借修四库全书,广事搜求,加以焚毁,或删订原书,去其违碍。 摘自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材料三 他们(江浙学者)反朝廷、反功令的思想不至露痕迹者,一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问绝口不谈朝政时事。二因清代书院全成官办性质,以廪忾?(官府供给的粮食)收买士气。三则江、浙一带经济状况,继续发荣滋长,社会上足可培养一辈超脱实务的纯粹学术风气…….江、浙学风的这一种转变,虽于古经典之训释考订上,不无多少发明;但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却渐斯消沉了。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清以明为鉴,认为明亡于党争、宦祸。……清初即在各府县学设立卧碑,明示规章。“不得妄立杜名,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雍正(雍正帝)撰《朋党论》以告诫士予,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 “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 材料一、四摘自居于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提炼清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的措施和方针。 (7分) ②试分析说明,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 (5分)
39.阅读下列有关1928—1936年中国经济统计资料: 材料一 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 轻工业月平均指数增长表(见附图)
材料二 帝国主义资本控制我国生铁的产量 年份 全国总产量 列强控制量 所占比例 1928 298l19吨 287491吨 96.4% 1930 376080吨 373493吨 99.3% 1932 413391吨 394108吨 95.3% 1934 520727吨 500087吨 96.0% 1936 669696吨 648096吨 96.8%
材料三 1928-1936中国对外贸易趋势表 单位=亿元 年份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进口 18.6 19.7 20.4 22.3 16.3 13.4 10.2 9.2 9.4 出口 15.4 15.8 13.9 14.2 7.7 6.1 5.4 5.8 7.1 入超 3.1 3.9 6.4 8.2 8.7 7.3 4.9 3.4 2.3
请根据上述统计,撰写一篇1928年—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经济状况简析。 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题应成文,限200字以内,多写扣分: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3年1月下旬)国际金融市场上又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原联邦德国马克、日元以及黄金的风潮,第九次美元危机逐告爆发….2月12日,美国政府被迫宣布再次将美元贬值10%,即将黄金官价从1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日本、意大利、瑞士、和英国等国纷纷宣布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还有30多种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也作了调整。 摘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卷
材料二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家不满西方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以石油为武器,采取国有化、减产、提价、禁运等手段,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施加压力…….11月6日,欧共体九国外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以色列“撤出从1967年冲突以来所占领的领土”,并指出任何和平解决方案都必须“考虑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12月(欧共体九国首脑会议通过《欧洲同一性文件》称:“目前的国际问题是九国中的任何一国难以单独解决的。国际事态的发展以及权力与责任日益集中于数量非常少的大国手中一事,意味看欧洲如果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世界上发挥适当的作用,就必须团结起来并越来越用一个声音说话。”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
材料三 (1974年3月尼克松在芝加哥发表讲话)“欧洲人总不能两样都要。他们不能既在安全方面要求美国的参与和合作,却又在经济与政治上与美国唱对台戏和持对立态度。”“……欧洲不愿继续接受美国的领导,那么美国在安全方面就不可能继续在欧洲保持目前水平的存在。”美国方面作了一番努力,1974年6月26日北约15国才签署了《大西洋关系宣言》。这个宣言的要点包括:美国承继续在欧洲驻军;……盟国之间加强友好、平等和团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加强磋商与合作……。” 顾关福编著《战后国际关系》
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4分) ②据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指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的运用发挥了哪些直接的作用? (3分)欧共体对阿拉伯国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③联系材料一、二,指出《大西洋关系宣言》的签署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导致出现这种新的“大西洋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43题各14分,共计40分。
41. 台湾学者柏杨认为:两宋是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其“物质文明,有辉煌成就,不但超过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并超过同时代的西方世界。”但是两宋时期“武装力量跟文化水平不能配合。”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请以实例说明。
42。概述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简要分析。经济与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3.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英国资产阶级对于新兴科学技术应用的态度有何变化? (4分) 请指出导致两种态度的原因、影响。 (8分)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分)
2000高考历史模拟(西城)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 B 2. B 3.C 4.D 5. B 6.A 7. B 8.A 9。C 10.A 11.D 12.B 13.D 14.D 15.C 16.C 17.B 18.A 19.B 20. C 21.D 22. A 23.D 24. D 25.B 26.C 27. A 28.C 29.A 30.B 31.D 32.C 33.C 34.A 35. B 36.C 37.B
二、材料解析题:本力既共有3小题,第38题12分,第39题11分,第40题13分,共36分;
38.①措施:八股取士;组织文人修书:大兴文字狱;官办书院;严禁结党、结社。(5分)方针:笼络与压制并用。 (2分) ②满足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需要;消磨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清意识,缓解汉族知识分子的对清朝的抗拒心理;压制反清思想的萌发与传播:禁止知识分子结党结社评论政治;实行文化专制和思想禁铜。 (5分) 39.评分要点: ①1933—1936年轻工业发展较快,1936年更快; (2分)这与国统区政局比较稳定,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实行法币政策,民族工业努力经营有关。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给2分。) ②1928—1936年冶铁等重工业也有所发展,但没有改变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局面,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3分) ②1929—1931年中国进口量大,1930—1933入超额高,中国经济遭受损失;这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转嫁危机,向中国倾销“过剩”商品所致。 (4分) (如从其它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40.①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增长,在与美国的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分.) ②导致西方国家出现石油危机,扩大了西欧与美国的矛盾,使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处于孤立地位,削弱了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控制。 (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西欧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在中东政策和对待第三世界的问题上不愿唯美国马首是赡。,(2分) ②欧美矛盾有所缓和;美国承认与西欧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西欧的国际地位提高;,(2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欧共体与日本在经济实力赶上并有超过美国的势头。 (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第吧题各14分,共计40分. 41.基本赞同。 、 两宋时期是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①封建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瓷器、海船制造技术在海外享有盛名: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分)②科技文化高度繁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沈括和郭守敬在天文、历法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4分) 两宋时期不仅是军事力量不强,且国家积贫积弱:军费、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军队人数多,战斗力弱;强壮者已被挑走;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两宋的安全,两宋“岁币”负担沉重 始终未能统一中国。 (4分) (如有其他观点,论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42.①政治体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1分) ②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分) 原因及影响: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政府的辛女革命,结束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推翻帝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条件。 (3分) ⑧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辛亥革命后,出现新文化运动。 (2分) 原因及影响:辛女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腐败: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分)辛女革命后,北洋军阀搞算孔复古专制独裁。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3分)
43.①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积极利用新科学技术,发明和使用机器24.广泛应用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不愿采用新科学技本,更新设备. (4分) ②积极利用的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获取巨额利润。‘资本主义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产阶级表现出极强的进取心。结果: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超过美、德、法三国总和,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4分) ’ ②不愿用的原因:19世纪晚期,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广大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也能获得巨大的利润: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出国外,榨取高额利润。资产阶级表现出极大的寄生姓。结果:导致英国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到19世纪后期,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被后期的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居世界第三位,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4分) ④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住机遇,广泛吸收新技术,才能富国富民。优越的条件在一定的情况下会成为影响发展的包袱。 (2分。,其它认识,官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