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资本主义经济史复习提要
|
来源:搜狐社区 2006-4-11 13:01:00 |
|
说明:1、资本主义经济史是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干,也是复习的重点。2、复习经济史要和政治史、文化思想史有机地结合。3、经济史的重点是三次工业(科技)革命。4、限于篇幅,本文是提纲式的,教材已有较完整阐述的部分从略。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5世纪)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欧洲的生产技术取得了某些突破,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②中国古代的几项重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直接原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2、兴起情况
①时间和地点。
②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和无产者: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包括手工工场主和包买主。破产的作坊主、帮工、学徒成为雇佣工人。
③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地租出现→农村两极分化→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农民产生。
3、兴起引起的反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③尼德兰革命和荷兰共和国成立。
其中,新航路的开辟是最为重要的反响。它不但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而且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是全球化浪潮的开始,《全球化浪潮》一书指出:“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贯的互相联系的统一市场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的演进方式是随人类文明程度化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16世纪———18世纪前期)
1、发展原因
①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②法、俄、普、奥四国封建主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
④欧洲许多国家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有助于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发展不平衡
①英国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②法国发展较快。主要原因是路易十四的改革: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重商主义。
③俄国发展较慢。主要原因是农奴制的阻碍。彼得一世改革使农奴的境况进一步恶化。
3、这一时期的特点
①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组织是工场(分散的和集中的),劳动方式是手工劳动。
②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资本。
③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英荷、英法)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
④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充分,还没有形成对封建主义的优势。反映在政治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不多,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曲折,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待完善。
三、蒸汽机时代的资本主义(18世纪后期———19世纪70年代)
1、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②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和重大发明。
③工业革命的扩展(法、美→德→俄、日)和各国的进展。
④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的、消极的。
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英国开始,逐步扩展,各国进展不平衡;从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开始,扩展到动力和交通业;主要成果来源于工人、技师的实践经验;以改良蒸汽机作为主要动力。
2、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政治的影响
①自由主义的潮流—————反映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美国内战除外)。
第一类:处在封建统治的国家,要求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类:已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确立统治地位,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国内战,英国议会改革,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
第三类:要求摧毁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西班牙起义,意大利起义,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
②社会主义潮流———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
③民族主义的潮流———反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殖民主义者的矛盾。
亚洲革命风暴。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①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欧、美、亚都有资本主义国家。
英、法: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荷、美:反殖民统治的革命战争。
俄、日: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德、意:王朝统一战争。
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四、电气时代前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70年代—————“一战”前)
1、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出现原因。
②主要内容及重大发明。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除教材所列出的外,还可以增加:以重工业为主导,以电气作为主要动力。
④后果。
2、对垄断组织的认识
①垄断组织是一种超大型的企业,是一种新的经济联合体。
②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它更有财力购买先进设备。
它更有能力了解并开辟世界市场。
它更能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它更有力量进行科研,不断开发新产品。
它更有能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③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④垄断组织的产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由资本家个人之间的竞争,发展为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使竞争更为激烈。
⑤垄断组织的产生,也不可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垄断组织使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私人占有更集中,因而矛盾更尖锐,经济危机也就更严重。(如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发展不平衡及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
①美、德经济飞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垄断程度高。
②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共同原因:技术设备陈旧,资金外流。
③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特殊原因: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明治政府的大力扶植。
④发展不平衡的后果:英德矛盾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形成→“一战”爆发。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对外侵略
①经济上:在大量输出商品的同时,大量输出资本,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政治贷款、夺取铁路建筑权,开采矿山,开办工厂,开设银行等。
②政治上:瓜分世界。导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五、电气时代后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一战”结束后至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
①总趋势:由恢复到稳定发展。
②不平衡:英、法成为债务国,美、日成为债权国,美国代替欧洲掌握了世界金融霸权,纽约成为世界又一个金融中心,意大利发生经济危机,德国借助“道威斯计划”,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①发生原因:根本原因,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原因,直接原因。
②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③美、德、日等国的反危机措施: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德、日法西斯专政。
六、信息时代(原子能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二战”后)
1、第三次科技革命
①出现原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以原子弹的发明为例:爱因斯坦的理论,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成功,战后原子能技术用于发电。
②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总趋势
①恢复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中期。
②高速发展阶段: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促进,政治相对稳定。
③“滞胀”阶段:70年代后期起。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①美国称霸:战后至60年代初。
原因:原有的经济实力雄厚;“二战”中的损失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小;“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②美、日、西欧三足鼎立:70年代以后。
原因: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仍是经济强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欧洲共同体”成立后,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和超过美国。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这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
①经济全球化。
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扩展,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是区域集团化的典型代表。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由经济联盟发展为经济政治联盟,并发行了欧元,力量不断增强。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促进和阻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