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徐州日报》结缘,是从写言论开始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现实中的新生事物、社会上的现象,总想“奋发乎文章”。1993年初,徐州日报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听了一堂言论写作课,遂对言论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留意《徐州日报》上的言论文章。方寸之地,三五百字,或揭露、鞭挞,或讴歌、劝勉,使人倍感激奋。便尝试着给《徐州日报》投稿。虽然屡不中屡投,但也有收获,那就是有幸结识了《徐州日报》的编辑们。当时的理论部编辑不仅当面指点迷津,还把搜集的材料、掌握的线索提供给我,指导我在《徐州日报》先后发表言论100多篇。另一位言论写作的领路人是当年群工部的编辑,我与他素昧平生,因投稿而结缘,每次见面谈稿,总是微笑着交流,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他主持编辑言论的几年中,我在《读者论坛》等栏目发表言论100多篇。《徐州日报》这块阵地,提升了我的言论写作水平,我先后在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言论200多篇,有数十篇言论发表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有的言论还在《人民日报》获奖。可以说《徐州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言论写作的指路灯。
近几年,给《徐州日报》写言论少了,又学习给副刊写一些随笔之类,又“结识”了几位副刊编辑。在我的心目中,《放鹤亭》、《文化天地》、《读书》版面文学性比较强,是“大家”的园地,我尝试着投稿,虽说断断续续发表了几十篇,但每当翻阅旧作,都感到汗颜,因为对照同栏目发表的文章,自己的文章就如同一群白天鹅中的丑小鸭。之所以能见报,我能揣摩到几位老师那百般扶持作者的拳拳之心,尽管至今我们无缘相识。
“四面河山兮心眷恋,万家忧乐兮注笔端。”今后,我还想通过《徐州日报》这个窗口,放飞我的所思所想,激浊扬清,“不是无端百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我更想在最后把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语,献给《徐州日报》那些为人作嫁、甘做春蚕的编辑老师们:“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朱月亮
“我与徐州日报”
来稿请寄:
徐州日报社史志办公室
E-mail: xzrbszb@126.com
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