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稿 >> 业界新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时代挑战乡土文学浙江文学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张藜藜     2006-5-3 19:40:00
 
日前,纯文学刊物《江南》杂志发起“新乡土叙事”的倡议。倡议一发出,即得到了来自主流文坛的普遍关注。“一场生机勃勃新农村建设的中国实验正在各地推进。文学需要关注与乡土有关的人生,关注被我们荒疏了的乡土题材。”《江南》杂志社主编袁敏说。
  浙江文学开创“新乡土叙事”
  乡土文学自“五四”缘起,植根于中国乡土文化传统,内隐着中华民族的乡土精神,呈现出与西方文学完全迥异的地域文化性。袁敏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这一趋势向乡土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写乡村城市化的问题?如何描绘在这大转型时期农民的心态和精神状态?这都给乡土文学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记者了解到,“新乡土叙事”的发起者———《江南》杂志,近期头条刊发了袁亚平的报告文学《青山入云风涌动———“为民好书记”郑九万》。中篇小说《感谢何其大》(朱山坡)和《农事芬芳》(王方晨),前者以一个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和一个南疆战斗的英雄故事来表现两代农村兵退伍后的生存现状,折射近20年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与追求;后者叙述了红杏村的芬芳农事,在缤纷的杏花雨里演绎今日乡土传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农村和农民的现状。
  省作协有关专家认为,与那些只关注自己杯水情绪波澜的文字相比,“新乡土叙事”在当前高速运转的城市化进程下,在全社会追求科学、和谐发展的背景下,无疑具有历史的纵深意义和价值。作家只有与民众结合,与大地结合,才有力量和源泉。
  中国作家谈“新乡土叙事”
  “新乡土叙事”的发起吸引了文坛众多视线。国内著名作家纷纷给予了热烈回应。
  贾平凹:“往传统上说,我们所指的乡土文学还是新事物,如何使乡土文学具有中国文学的传统,应该是大题目吧。”
  莫言:“乡土早已不是过去的乡土,文学为何会是传统的文学?”
  刘震云:“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故乡面和花朵》。”
  迟子健:“如果说文学也具有灵魂的话,乡土便是这灵魂最完美的载体。”
  张炜:“我写城市,也写乡村。乡村意味着广阔的原野,意味着生长。总之这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世界。而城市呢?是水泥之林,是柏油路之类。这里显然无法生长。大地生长并结出一切,包括城市,包括文学。”
  刘醒龙:“乡土是人类一切深情的母体,乡土在人的情感与文化中,最是无法替代。乡土的庞大、复杂和深厚,自有它永不衰竭的活力。乡土是一种肥沃,乡土是一种富饶。乡土用仁慈来滋润文学,写作者该如何相报?”
  刘庆邦:“每一位写乡土生活的作家都有自己的老家,要了解农村生活的现状,最好回到自己老家去,一回到老家,就深入到家了。”
  刘玉堂:“乡土小说在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是魅力长存、常读常新的。将乡土小说理解为比较‘土’的小说,或者干脆就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我认为也是一种误解。乡土小说应该是大乡土,它强调生命与土地的血脉联系,强调生活的根基与土壤,既可以是原汁原味的,也可以是浪漫飞扬的,只要写作的态度是朴实的,城市也应该是我们的一方‘乡土’。”
  王旭烽:“大道亡而求诸于野。中国乡村直到今天,尚系存中华文化一线传统命脉。揭示、扬弃、承继、叙述,乡土文学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
  陈源斌:“把童年的记忆和梦想写出来,成了乡土文学。”
  朱山坡:“关注农民的精神状态要比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重要得多。我们可以把农民的生活描绘得很逼真,但我们难以看清他们的绝望、挣扎和无助,因为他们比我们想像的还要顽强,因为阳光往往抵达不到他们的内心深处。现实即命运,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自己去改变吧。我只能躲在暗处悄悄观察。”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