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多姿文化活动构建多彩“文化立方”
|
来源:金阳时讯 2008-11-25 16:29:00 |
|
近年来,南明区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大区的进程中,把生态文化融入到各个领域、渗透到各个层面,借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拓“宽”群众参与面,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活动,培育塑造城区精神,提升城区软实力。 如今,南明区通过从“长、宽、高”三个方面着手,搭建起了一个多姿多彩、覆盖全南明的“文化立方体”。
借力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内涵 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驻足讲学的黔明寺到清代武状元曹维成故居所在的曹状元街,南明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而今,南明河畔又新添了民族文化宫、人民广场、贵阳大剧院、美术馆等诸多现代文化设施,这些精美的人文风物,陶冶着南明人的情操,培育着南明人的艺术素养。 “南明区在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力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融合,努力打造文艺精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南明区宣传部部长刘永贤说:“像每年一届的南明区陀螺大赛、南明区茶文化节等活动,都是从传统文化上发展起来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吸引了数万人参与。” 如今,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内涵的各种活动在南明区开展得如火如荼——玩陀螺已成为南明辖区群众喜爱的健身方式;通过醇厚的“茶文化”,南明区举办了多姿多彩的茶事,并成立了茶文化协会、紫砂壶协会;云关乡和后巢乡聘请民间歌手、刺绣能手为“乡土教师”,把民族文化引进学校……点点滴滴,充分展现着南明传统文化的魅力。 扩面 向群众敞开“艺术之门” 在南明,艺术的大门为每一位居民敞开着。 今年4月27日,一场个人书画展在贵州画廊如期举办。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展出的66幅作品,竟出自一位年仅11岁的小朋友江乙仞之手。她是南明区美术协会年纪最小的会员,而这也是我省首次举办少儿个人书画展。 截至目前,南明区已成立书法、美术、摄影、作家、音乐、舞蹈等6个协会,戏曲协会也即将成立,在这支不断壮大的文艺队伍中,除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好者外,许多省、市名家也相继加入,他们不计报酬提携后学,经过近几年的培养熏陶,一批批新人脱颖而出,为南明区文化艺术事业储备了强而有力的人才资源。 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南明区构建了遍布街道、社区的南明区老年学校教育网,50多个社区教学班,涵盖了舞蹈、声乐、诗词、时装、太极、器乐、门球、腰鼓等十几种课程;在每个社区,至少有一支自己的表演队,一台台居民自编自演的消夏纳凉晚会精彩纷呈;文艺工作者们不定期下乡、进社区,将电影、晚会送到群众家门口;每逢寒暑假,以“队旗飘扬在社区”、“快乐成长在社区”等形式组成的“学校放假,社区开学”主题系列活动,为让孩子们准备了“德育大餐”;每逢春节,不能回家过年的在筑农民工总能热热闹闹看上新春慰问晚会…… 文艺活动从室内到广场、到家门口,带动了南明区节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的蓬勃发展。 提质 下大力打造“文化盛宴” 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升。 在面向基层大力推广群众文化的同时,南明区也融入新时代理念,大力提升文化品质和内涵,并取得了丰硕得成果:2006年,南明区选手获得贵州省“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比赛的最高奖项“金黔奖”;在全市第四届群众文艺调演上,南明区选送节目获得表演一等奖及创作奖;2007年,全省“多彩贵州”舞蹈决赛上又夺得国标舞金黔奖…… 去年7月28日,一本充分展示和挖掘南明悠久历史文化的双月刊杂志——《南明河》正式创刊,为南明人又开辟了一块创作园地。而与之相呼应的“《南明河》的博客”也迅速在新浪网“安家”,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南明风采。作为一本文艺综合杂志,《南明河》既把握了高品位的深度,又避免了曲高和寡,赢得不少省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群众积极性越高,城市文化氛围越浓厚;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素质,无形中也提升城区品位。如今,南明人仍在向前努力,从加大文化保护、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拉动文化产业、提升文明程度、彰显文化精神入手,精心雕琢这个多彩“立方体”,使之更加璀璨耀眼……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子前程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