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对他们的评价和正统的评价总是有很大的出入。
夏志清:我是冤枉的。我把张天翼说得好的,他就是共产党作家,吴祖缃也是好的作家。有两个人的才还是很高的,我不说失败,只是失望。一个是茅盾,开头很好,讲茅盾《虹》写得好,是我第一个讲的。他就是早期好,后来就太乖了。《虹》以后,写到《子夜》,真正不好,因为他完全就是根据Party(党派)的意思去写的。老舍这个人是英美派,个人主义。老舍没有写过英文信和小说,不像张爱玲写过英文小说。他的中文很好,尤其是北京土话。《骆驼祥子》讲的是个人主义的失败,同情社会主义。老舍早期好,《四世同堂》(前半部分——编者注)好得不得了,书的后面就不好了,完全是瞎编。后来,他和郭沫若两个人都发疯了,瞎写,写了20个剧本,怎么写出来的?
Party(党派)这种最讨厌,Party(党派)还是有的。张爱玲的朋友都是假朋友。傅雷的学问是西洋文学翻译,他自己不会去碰张爱玲的。但是张爱玲在1943、1944年实在太红了,左派派人让他用笔名写一篇文章来骂她。他欢喜翻译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作品讲女性坏的很多的,他发现《金锁记》实在是好,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的。我们写文章,会这样说,早期作品不好,到了《金锁记》好。他倒过来,《金锁记》最好,《倾城之恋》差一点,最后发现《连环套》一塌糊涂。完全是听从上面的,这种最讨厌。
学问方面讲起来有很多,自己要有主见,要有智商,不要跟着人家走。所以你要学我的话就要这样。
记者:学是学不像的,学就是听别人的。
夏志清:好坏自己决定。
骂鲁迅?“我没有”
记者:您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评价有了一些调整。
夏志清:调整一些。开始我觉得不好,因为书里面说是讲故事,又没有故事,完全是一堆空文章。别的我没有认错。
记者:鲁迅后期的散文,您仍然不觉得那是文学作品?
夏志清:他的气量太小,做了事情,也用不着这样辩的。鲁迅这样的地位,小家伙来骂你,一点都不理就是了。If you are doing something serious (如果你认认真真地做些事)。他晚年只写散文,别的事情不做,翻译《死魂灵》,翻得一塌糊涂。鲁迅就写了几篇短篇小说,只有绍兴乡下的作品那些是好的,《故事新编》并不好,长篇都没有。有人说我骂人,其实我没有骂过人。
《伤逝》写的是许广平之外的另外一个女朋友,没有人提过。这是真事情,大家不敢讲。他们研究了半天,不敢去问他,真是的。没什么难为情,他又没有太太,不出名以前也有女朋友。没有人提,真是奇怪。开始看《伤逝》,就觉得很有真实性,你感觉到了吗?他的经验就是靠自己嘛,《肥皂》里的老头就是他自己。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没有的。其实骂鲁迅的人和批评他的人很多呀。
记者:那些骂鲁迅的言论您看到过吗?
夏志清:国内有很多是吧。我没有看过。
“中国作品大都千篇一律”
记者:您在平时,包括您以前在读书的时候,您的英文阅读主要是读哪些作品?
夏志清:英国文学是我的主修课,全部都读过。当代作家不要讲的,近代作家都是很好的,古代都要看的,莎士比亚都要看的。读博士的时候,古英文,中世纪英文都看过嘛。
记者:您最喜欢哪些作家的作品?
夏志清:都喜欢。
记者:都喜欢?
夏志清:英国作品比美国作品、中国作品要好。中国作品大都千篇一律,其实唐诗也不好的,诗太短了。你讲散文,英国、美国都有好的,美国好的不知有多少。自己选择一些好看的,名家很多好看的。
记者:中国的现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范畴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夏志清:这个不太好比较,就看自己怎么看了。中国的白话诗,中国人都不承认。这个最吃亏了。小说我捧了以后,大家承认了一点。中国的戏剧只有曹禺出名,别的人都没有啊。中国电影大家捧场,给大家一点希望。但是像张艺谋这种人捧的人太多了,美国人的批评不严的,所以很难讲,美国人讲的生意好的不一定是好片子。所以最后讲好坏,还是要我们中国人自己决定的,自己的良心决定的,中国文学只有中国人自己讲。而且文学不好比较,当年除了日本文学以外,世界文学只有英、美、法、意大利、西班牙。现在的世界这样大,一下子匈牙利、波兰的小说来了,吓坏了。还有阿拉伯人用英文写的小说。现在要讲研究世界文学,只讲中国就没有意思。
记者:一些新的作家,比如说哈金,您看过吗?
夏志清:我看过他的《等待》,我觉得有点软,有一点卖弄,有一点对政府的批评,有一点靠人事关系。要我写的话,不会这样写的——重新团圆,皆大欢喜。他的观察不错,文字也不错,可以去看,可是他的basic perspection(基本观点),我觉得没什么,那还不如张爱玲的作品好。张爱玲这个人敢讲真话。哈金名气很大,书太多。最好像乔伊斯一样一生只有几本书,最占便宜呀。
“中国文人应酬太多”
记者:汉学研究在美国的学术研究里面占什么地位?
夏志清:没有弄起来。《西游记》全翻出来,没有人看。《红楼梦》有人看,但是真正喜欢看这种大小说的没有,还是专家在看。
记者:有什么办法让西方人把汉学研究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不是要等中国更发达一些才行?
夏志清:我觉得中国文学本身不够好。
记者:有没有不同语言的原因,因为要翻译一下才能看到。
夏志清:我觉得现代文学大家都是一样。中国古代就不如人家,中国人太乖,唐朝、汉朝都是听上面的话。中国的文学好的太少。中国文人应酬太多。
记者:在您眼中,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夏志清:洋人看中国书看得少的时候,兴趣很大;看得多了,反而没有兴趣了。阿瑟·威利、艾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看的人很多,大家说:就是好!翻译得多了,就没什么好了。小说也一样,《西游记》翻译一点点,大家觉得很好,后来多了以后,就看得很烦,中国人不觉得什么,洋人就觉得长,而且人名又都差不多,看不下去。所以,中国文学弄不大,弄了很多年弄不起来,要起来早就起来了。法国的《包法利夫人》大家都在看,中国的《红楼梦》你不看也没有关系,中国没有一本书大家必须看。诗还看得多一点,杜甫的。19世纪俄国文学都是翻译家弄出来的,大家要看,中国人也要看,但是中国没有这种文学。人生真问题中国文学不大讲的,只有《红楼梦》稍微讲一点点。(沈亦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