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高句丽的文学
来源:     2006-9-15 20:07:00
 

高句丽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记述事情,表达思想。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墓志。冬寿墓墨书题记。德兴里壁画墓墨书题记和榜题。佛像铭。铬文砖、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

但史籍文献证明,高句丽语与汉语属于两个语种。据《三国史记》卷十三·高句丽本纪第一·东明圣王二年(公元前36年)条载:"夏六月,松让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部,封松让为主。丽语谓复旧土为多勿,故以名焉。"可见高句丽人有自己特有的语言。即说与写用两种语言方式表达。

通观高句丽历史,其文学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晚三期。

初期文学作品,以古籍形式留传至今的,只有载于《三国史记》琉璃王条的《黄鸟歌》和《续博物志》卷八中传为高句丽人所作的《人参赞》两首诗歌。

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类利 之妃松氏死,由是,类利更娶禾姬、雉姬二女以做继室。二女争宠不和,琉璃王在凉谷造东西二宫,让其分而居之。后来,琉璃王去箕山田猎,七日不归,二女在宫室争斗,禾姬把雉姬赶跑。琉璃王闻讯,策马追去,雉姬余怒未平,愤而不返。琉璃王在树下暂息,见黄鸟飞集,感而作歌:"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 谁其与归。"这首诗歌比喻恰当,对仗韵脚严谨,把作者当时的伤感之情在短短的四句诗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反映了作者具有相当高的汉语功底。

《人参歌》亦为四言诗,诗曰:"正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锻树相寻。"该诗生活气息浓烈,前二句以简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人参外观和适于生长的地理环境;后二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变成第一人称道白,指出了人参生长的具体位置,是前二句的延伸。廖廖十六字就把如此多的内容网罗其中,又通俗易懂,可见作诗之人是有这方面深刻体会的。

高句丽中期的文学作品,以碑文。墓志、铭文瓦、佛像铭之类的作品为代表。因为史籍中尚未发现该时期文学作品。其中艳者有《好太王碑》和《冉牟墓志》。

《好太王碑》系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之陵碑,公元414年立,碑高6.39米,四面环刻,共有1775字。碑文记述了高句丽建国历史。好太王的丰功伟绩等,是研究当时高句丽政治、军事、外交等极为重要的资料。冉牟墓墓志记述了高句丽始祖传说,及高句丽贵族大兄冉牟与大使者牟头娄的关系等,对了解高句丽建国和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极有帮助。《好太王碑》和《冉牟墓志》语言顺畅,表达清楚,颇具文学功底。

高句丽晚期,中原古籍成为高句丽人最爱,由是,中原大量书籍得以在高句丽广泛传播,汉文化对其的影响日深,举国上下,无论贫富,形成一种习文之风。在这种氛围之下,高句丽人的整体汉文水平提高迅速,去中原学习深造者亦不乏其人。僧侣定法的五言律诗《咏孤石》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迥石直升空,平湖四望通。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作者以小写大,动静相济,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意境和不俗的汉文功底。

史籍所载的另一首诗也是在汉文化长期积淀下产生的,这便是高句丽大将军乙支文德所写的《遗于仲文》:"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据《隋书》记载,于仲文从隋炀帝征辽东,高句丽出兵掩袭辎重。于仲文率军迎击,大破之,追至鸭绿江。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诈降,仲文部将劝其将乙支文德放归,仲文然之,但又后悔,选精骑追之,每战皆捷。由是,乙支文德便写了这首诗赠于忡文。该诗五言四句,对于仲文的文韬武略大加赞赏,同时含蕴掸机,劝于仲文知足而止。诗文言简意赅,文通押韵,看似随手而作,却反映出作为武将而不凡的汉诗功底。显然这也是高句丽重视教育,熟读汉书的一种结果。(来源:集安文物网)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