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真正的文学不是为夺奖争出来的
来源:     2008-10-14 11:02:00
 
  引人注目的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近在瑞典揭晓,得奖人为法国作家克莱齐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0日他在南京“媒体见面会”上对“诺奖”不以为然,称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人的文学奖,在评选过程中,对非欧洲和非英语的华语作家存有很明显的偏见,他建议,“华语作家完全可以设立自己的诺奖”。
  批判地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并无不可,但如果以这种批判来聊以自慰,孤芳自赏就极为欠妥。且不讲余光中用作例证的新加坡“花踪文学奖”和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奖”,国内文学奖早就比比皆是,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相比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张扬外露,国内文学奖项一直以来则显得颇为低调内敛,既无太大的影响,也难以在更大程度上引得社会的共鸣,更没有评价出足以引领华语文坛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作家。

  如果仅仅为了与诺贝尔文学奖分庭对抗,单独设立一个华语“诺奖”,参照目前文学奖项现状,此举显然颇欠思量。从文学的发展规律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评价机制来看,文学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为奖而设奖而得奖。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为奖而写作并非构成诞生优秀文学的必然动力。从世界文坛来看,大凡有过不朽成就者,其码字著书的初衷虽与生存有些关联,但绝大部分并没有建立于变成生钱机器之上。不少作家写作主要出于自己对社会的嗅觉,以及难以割舍的责任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俄罗斯良心的索尔仁尼琴一生历经坎坷,即使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尽管他只要稍稍改变自己的立场,便可以像绝大部分人那样过上更为舒适的生活。

  真正的文学不是为夺奖争出来的,而是生活洗礼与浸润,思想不断磨砺的结晶。在这个文学早就为过于膨胀的物欲所俘虏的时代,当代文学人士最需要的不是获取一个物质更为丰厚的奖项,反倒是抛开这些物欲杂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