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实现中国文学繁荣发展 加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来源:     2008-9-10 10:09:00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和影响东西方文学发展的具有强劲生命力的世界性学说。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仍应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指导,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 中国特色 文学审美 文学复兴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导和影响东西方文学发展的具有强劲生命力的世界性学说。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仍应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指导,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作为文学理论的五个基石,并强调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对于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将文学艺术纳入到他们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的指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都充分注意到了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特殊的性质,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因此可以说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是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文学艺术这种意识形态的时候,重视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并提出“艺术方式加工”,强调文学创作要“莎士比亚化”,而不要“席勒式”,强调作家岁生活的评论是“诗意的裁判”,强调古希腊艺术种的“想象”、“幻想”和“形象化”,强调艺术鉴赏种的“艺术享受”和“儿童的天真”,强调对作品的批评应掌握“美学的历史的”尺度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问题,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个完整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东西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的。前苏联文学理论家阿-布洛夫说:“艺术引起人的一种称之为审美的状态,而根据艺术家本人证实,艺术创作本身的特征首先是具有这种状态,没有它,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不可能呗创作出来。”他进一步指出:“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起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从而他得出结论:艺术中并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真实的存在。”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富有审美特征的种类,同时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因子,并与之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我国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的探索,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摆脱和纠正“文学从属与政治”“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僵化口号,摆脱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失误,引导文学的健康发展,一批富有强烈责任感的文化学者不约而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童庆炳先后发表论文提出“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强调文学反映整体人的、美的、个性化的生活;钱中文在1987年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观念,从多方面做出论证,并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感情与思想的结合”。此外,王元骧、王向峰等人都做了相关论述。因此这种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基石的新的文学理论的提出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挽救了中国文学的命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无疑在思索文学本体问题的道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一样,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其它基石也同样指导着文学创作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同时把“自由自觉”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络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归根结底,文学是一种“人学”。这种人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从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人的一种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认识与反映的成果----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是基于文学理论倡导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的精神状态,探求人性的发展的特征,也显示了科学的文学理论对文学发展的重要重要作用和意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导我们当代文学的创作。

  实践证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理论探索是正确的,是卓有成效的。然而到了21世纪,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的重大的转变,文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错综复杂、起伏跌宕的时期。一方面,中国文学自身的素养在现代商业的侵蚀下渐失;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更使得中国传统文学的地位岌岌可危。古典文学兴趣的丧失,青春文学、低俗小说的泛滥,以及民间文学地位的尴尬,再加上文学创作主体思想意识的趋利化与自大意识,时不时的曝出一些谄媚俗生的媚论、威逼恐吓的暴论或者狂妄自大的幻论。文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玩弄权术、争夺利益的附庸和玩物。文学创作落在这样一群人的手中是对文学的迫害与摧残。真正坚持高尚文学创作的大家不过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即使坚持一颗弘扬中国文学的伟大之心,但终因式微而难挽颓败之势。中国文学为何现今成为这个样子?恐怕与缺乏坚实的文学理论指导或者放弃、松懈接受科学理论观念指导不无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担当起复兴中国文学众人的我们,迫切要求寻找一种科学的理论解决中国文学存在的种种弊端。20世纪的世界文学理论发展的实践证明,世界上没有那一个大流派的文学理论,能够“绕开”马克思及其所开创的学说。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当务之急。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并将它运用到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实践当中,特别是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北京奥运之后,将是中国文学实现大发展的一个契机!“后奥运”时代将是文化交流的时代,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吸收西方先进文学理论,这样才能真正有望实现中国文学的伟大复兴。

  正如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都要经历挫折和长久的考验一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理想,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同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理论遗产。在坚持当代性问题上,积极研究概括社会主义新文学实践的新经验,积极面对西方文论的挑战,抓住有利时机,让中国文学同世界文学更好的融合,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壮大展示给世界!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