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资讯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文学式微与作家的商海实践
来源:     2008-8-26 10:47:00
 
  在上世纪80年代,小说(包括诗歌、戏剧、电影、美术)的身份常常是比较暧昧的。虽然已经有人在呼唤、追求文学的自觉,且为文学描绘了新的美学目标,但在很多时候,文学仍被认为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因此,作家们不仅是十年变革的叙述者,还是这场变革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小说不仅记录了这个时代,也开创了这个时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思想启蒙的重要资源。

  这道靓丽的风景很快就黯然褪色了。一方面固然是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对于文学的社会诉求;另一方面,文学观念的僵硬和文学语言的枯涩也局限了他们。事实上,一旦事过境迁,这种文学观念的局限性很快就在新的历史境遇面前显露出来了———时代的变迁抽空了小说所蕴涵的现实意义。

  这真的是非常残酷。如果一个作家缺乏对文学的自觉,那么,他的被淘汰就是早晚的事。

  张贤亮后来的选择是明智的,也是积极的,说明他是颇有一点自知之明的。

  当时的代表性作家张贤亮在商业时代到来的时候,选择了下海经商,而不是在文学创作上勉为其难。与其在文学观念的纠缠中痛苦地挣扎,勉强写自己不愿写,也写不来的商业小说,何不遨游于商海,在商战中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其聪明才智,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当时还有“曲线救文学”一说,现在看来,怕是初涉商海的文人,一下子迈不过心理上的这道坎,找了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托词,是不能太当真的。

  但是,文学自身却有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在商业社会初次尝到了被社会边缘化、日渐式微的滋味。这是许多作家所不能接受,更无法忍受的。

  但也有另外一些作家享受着蜕茧而出的轻松。他们或者沉浸于摆脱了社会政治体验的自我表述的快乐,“大我”日渐缩小成为“小我”;或者直接听命于读者的选择,以通俗的、闲适的写作取悦读者,使文学成为“消磨枯寂的人生”,“转移不良的心境”,“调剂苦闷的生活”的抚慰式功能的承担者。而文学融入生活,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恰恰又抹去了文学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虽然少了些自我升华的虚妄,却也多了些迎合社会心理的商家恶趣。

  这使得社会以及文学自身的不满和诉求都在悄然滋长,而写作者也将面临新的困扰和希望。小说如何写?作家如何做?这是文学在理想主义激情被物质现实取代之后所遇到的新的问题,也是文学在商业社会虎口求生,克服自身危机,从而得以脱胎换骨的新的机遇。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