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放暑假,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转给我一幅照片,因为我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也没有离开我工作多年的学校和可爱的学生们,所以,这位朋友就想请我针对这幅照片说点什么。
这幅照片初看并不奇特,用光、构图也很一般。我能看到的是:一些孩子在悠闲地啃着鸡腿、喝着红酒,旁边都站着一个孩子在等待,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当读到照片的题目《“差生伺候优生”吃饭》时,这幅照片深深触动了我。
我再看说明,才知道,这是去年在某省一所学校举办的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学校提出“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的训练口号,采取一种特殊的“奖惩”措施: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打分,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3个级别,他们饭菜标准不同,而且下级还要伺候上级。
我无从知道校方是根据什么条件给这些孩子打的分,是学习成绩?是道德品行?但是无论什么,都不能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他们都应该在教育者的鼓励和引导下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缺点,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我们主张孩子要在体验中受教育,而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体验是什么呢?
“我是‘优生’,我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你是‘差生’,就该在一旁站着‘伺候’我。”画面中高昂着头的那位“下士”的眼神好像在告诉我们:“谁说我长大一定不如我‘伺候’的这位‘上士’!”此时,又有谁能真正了解此举给这些孩子心灵中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所造成的创伤呢!
在我眼中永远没有“差生”,我常常在学生面前说:“我们班没有一个差生,大家各有优点和缺点,都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要互相帮助。”这样做,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为他们今后的做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大家选举出来的班队干部,我强调他们是同学们的勤务员,强调为大家服务,绝对不可以高高在上、搞特殊化。
作为一个老教师,我看到这幅照片,感受到的不仅是意外,还有难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每个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开展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任何奖惩,都是一种导向,“奖”是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引导孩子往积极方面努力;“惩”是明确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差生伺候优生”吃饭》这幅照片,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了许多让人思绪不平的信息……(本文作者系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北京史家小学德育特级教师)
“差生伺候优生”吃饭
图中一些孩子正在享用着鸡腿和红酒的午餐,另一些孩子则在一旁“伺候”着他们就餐。这是去年某省一所学校举办的以“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暑期夏令营中的一个场景。
在本次暑期夏令营活动中,校方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奖惩”措施:对参加夏令营活动的70名小学生根据其表现打分,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3个级别。“上士”在中午吃饭时可以享受三菜一汤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并由“下士”“伺候”就餐;“中士”的午餐是两菜一汤;“下士”要等“上士”“酒足饭饱”离开后,把“上士”的餐具洗刷干净后,才能坐下吃饭菜相对差一些的午餐。(王梓/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