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 我看到很多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很难找到工作,他们说他们虽然手中持有文凭和学位,但是他们实际能力不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教育部是否有这样的计划,改革学生受教育的方法,采取一些创新的措施,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死记硬背?
[章新胜] 这个问题既重要又大,很难简短地回答。我强调三点:第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这始终是我们努力的重点。
第二,就业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现在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已经达到70%,这个数字在国际上还是高的数字。具体的措施首先是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受教育者,特别是强调能够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这方面是我们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努力的重点,是重中之重的方向。在基础教育方面,特别是在高中段,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试点以后,已经逐步推开。贵国新加坡的教育部长和副部长也几次来中国,就中国高等教育的课改进行交流。
第二是高校,高校的改革,特别是强调在通识教育方面是重点,另外在研究生阶段中,强调如何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实际成果。中国在这方面走得还是相当快的,特别是关于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化。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我在这里就不具体说了,大家可以看看报纸,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以及我们四大目标的具体措施,都是要强调实用能力。
当然,你提出这个问题来,也确实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是中国,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发现我们亚洲都要进行这方面的努力,来改变记忆灌输式、应试式的教育。特别是高校培养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提高在一个文化、一个体制下学到的能力,在另一个文化、另一个体制下能够迅速转化和使用,我想这方面新加坡有什么新的经验,也希望联合早报和电视台多做介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