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综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北外女生性调查回击处女率传言 不满被妖魔化
来源:华夏时报      2005-12-14 13:13:00
 

回收:有效问卷占八成

“寝室里当时有几个女生,我们就发几份,随机的。”小组成员之一的刘静(化名)告诉记者,考虑到大一的女生不住在校园内,而且入校时间不足3个月,所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北外本科二、三、四年级的女生以及女研究生。 

“发完一个楼层后,我们立即返回去收上一个楼层的问卷,中间有五六分钟,足够填完这份问卷。”何敏说,正是这种调查方式,保证了问卷的高回收率。发出去了6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有461份,回收率接近八成。

对于这次调查结果,何敏在其博客中写道:这份现如今拿在手里的结果本身,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这比网上的胡言乱语要好得多,纯洁得多,可信得多。

“我们现在保留了所有操作过程中的文字和数据,461份有效问卷由小组成员刘静保管,以备今后有怀疑的人核查。”何敏告诉记者。

调查·结果 

数据:北外女生性行为率为11.5%

11月25日,回收的调查问卷被分发到调查小组成员手中,开始分头统计。次日晚上,调查小组再次集中,汇总统计数据。“大家还展开一场围绕这些数据的讨论,主要对统计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和感想,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回访。”刘静说。

11月底,调查小组共同撰写出近6000字的《北外女生性调查》报告。本月初,这一调查报告被图文并茂地刊登在“107调查”的11月号上。据介绍,这期的《107调查》印制了800份,被分发校内的各个女生寝室和部分男生寝室。

北外女生大学期间性行为率到底为多少?调查数据表明,在全部459名受访者(有两人未给出此项答案)中,大学期间已经发生性行为的有53人,而未发生性行为的有406人,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仅为11.5%。

而从不同年级来看,其中大二女生为3.8%,大三女生为7.9%,大四女生最高,为24.8%。一位北京市统计局的专业人士在看了《北外女生性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并了解了调查的过程后,从技术角度发表了看法:调查的形式基本符合统计程序,问题设计方面,涉及的专业术语比较少,便于人们理解,对于隐私、机密的问题在技术上也作出了相应的处理,能够达到统计的基本要求。虽然在问题的设置细节方面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作为一次社会性调查,还是具有相当可信度的。

问题:“一片空白”与“顺其自然”并存

虽然得出的结论澄清了网上的一些不实传言,同时也部分解决了自己心里的疑惑,但是何敏她们也从调查中发现了存在于女大学生中间的一些问题。

在看到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表示自己毫无性知识的时候,何敏觉得不可思议:“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居然对性知识一片空白,难道她们还要像她们的父辈、祖辈以及更早的前人那样要靠摸索,要“顺其自然”吗?”

同时,“很多女孩都不再有处女情节或是道德的羁绊,认为大学期间的性行为是要顺其自然,而非绝对不可。尽管性行为率并不高,但依旧不由得人不去担心。”

正因为此,《北外女生性调查》的作者们在结尾写道:“调查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关爱北外女生”这一立足点。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北外女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更深切地感到这个群体的确是需要关爱的。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想呼吁女生们通过健康渠道了解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关爱自身健康。”

调查·表态 

校方:北外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

针对此次性调查一事,北外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建国前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此类社会实践一向是持鼓励和支持态度的。“这次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严肃的态度进行调查,回击社会上一些没有事实根据的不良说法,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对于部分媒体针对高校女大学生处女率及一些事件的恶意炒作,杨建国表示无奈:“一些媒体也许是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往往将一些媚俗的东西作为卖点。比如去年有一名曾在北外上过学的女生杀死室友,结果媒体在报道时全部冠以‘北外女生杀人’这样的字眼,很明显就是利用北外的名气去吸引人们的眼球。”

他表示:“对于这些不良现象,学校也很无奈,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抱着不屑的态度,不作任何评价和回应。”

高校是否也应加强性教育?杨建国对此持肯定态度,但他认为等到上大学时再加强性教育,时间上已经有些晚了,“这些应该在中小学进行”。据他介绍,北外有个心理学会,可免费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就在上周三,心理学会还专门组织了一场“给未来的丈夫和妻子”的性知识讲座,有近300名学生参加。

调查·观点 

社会学家:不要用猎奇的心理看待女大学生

“可能会与真实情况有点误差,但我觉得北外女生的调查结果是可信的,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女大学生处女排行榜是极不负责的。”昨天,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郑同学对记者说。

这位大三女生表示,随着越来越多有关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高校女生这一群体形象正在遭受着集体“毁容”。“我认为互联网担当了主角,一味追求点击率;而一些传统媒体也与此脱不了干系。”

中央民族大学一位女教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则指出,社会上某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在网上不负责任地传播低俗文化,他们哗众取宠的心理造成了女大学生受伤害。

一位社会学家也表示,包括少数网民在内的社会公众,欣赏水准低下、猎奇心理严重、阅读嗜好偏僻生冷,导致针对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加速蔓延和扩散。他说,不要用猎奇的心理看待女大学生。

“当代女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群体!作为女大学生,我们希望社会在传播相关信息时,良性、严肃,而不是猎奇、低俗。”郑同学说。

  [1]  [2]  [3] 

<<上一页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