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高考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透析市场繁荣背后:高中教育畸形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5-9-29 11:03:00
 

  成因——剪不断,理还乱

  A.学生及家长:不行了,就再补上一年吧!

  学生及其家长是补习班市场繁荣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补习在许多家庭被列入了正常的求学计划,上补习班丢人的自卑心理明显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历品牌化使重点大学特别是清华、北大,成为众多优秀生的“终极”目标,同时热门专业和学校所在城市的选择,甚至包括校风和氛围等,都成为人们决定上什么大学的参照系数。补习班正是为这种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需求提供了一个从容选择的回旋空间。 高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是高中补习班市场持续升温的一个原因。人们不再急于随便进个什么大学,而是货比三家,不行就“补”。

  与此同时,学校之间激烈乃至恶性的竞争,使不少地方的优生上补习班的成本极其低廉,有的几乎是“零成本”,这对相当多本打算“走”的学生颇具吸引力,觉得上补习班划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补习班的渐趋“优质化”,对学生和家长也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吸引力。“这样优秀的教师,在应届时都听不上人家的课,不上补习班多可惜。”不少同学说。

  总之,现在的补习班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使命。

  当然,不少学生在作出“补习”的决定时,并不轻松,压力很大。大概与此有关,现在也有一股“潮流”,刚够“二本”的应届考生当年就走,家长表示支持:“何必要在补习班多浪费一年呢,反正以后要考研哩,路关键是在自己走。”

  B.学校:高考离开补习班,更不行啊!

  然而,补习班市场的繁荣应该说正是学校自己培植的结果。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学校才是最大的赢家,而且是“双赢”——强劲的升学率和鲜活的经济效应。此外,补习班还是打造名校“品牌”的终南捷径。

  首先,学校是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和刺激这种“消费”。一位县城高中的校长一语道破天机:“高三拼本钱,再怎么抓也难有大的突破,与人家好学校根本拼不过。不如狠抓补习班,集中好老师,一年就见效。只要高考一好,整个学校当下就活了,当年高一的招生就有好生源了,收的钱也就多了。反正社会上只认你考得好,又搞不清是补班多,还是应届多。”补习班的成绩计入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本来是高考评估的含混或漏洞,现在却成了学校兴办补习班的不竭动力,也是补习班难以禁止的症结所在。

  补习班的另一个特有功能,就是可以优化生源,重新洗牌。一所学校只要升学率与经济效应的“互动”进入良性循环,当“庄家”即“高考大户”的时代就会到来。

  说到底,升学率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利益。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补习班的不明身份恰好形成了政府规范办学的真空地带,成为一个学校市场因素最活跃的“自留地”,并为其迅速壮大提供了广阔天地。

  对许多“中不溜儿”的学校来说,补习班带来的则是一种难言的尴尬:不办,不行!办,就行吗?代课教师要发补助,还要发高考奖,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优生要免费,达线生还要发“工资”。羊毛出在羊身上,于是只能是“狠”下心吃定后边的三分之二,少1分交多少钱,明码标价。而且,还要占用有限的优质教师资源。可如果不办呢?升学率有可能马上下跌,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竞争对手乘机扩大地盘,生存有可能立刻就成了问题。因此,大家只能是咬着牙硬撑着!而竞争一旦进入白热化,也就顾不上手段光彩不光彩……

  C.教师:带补习班有意思……

  教师,在补习班是一个“打工者”,但又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带上一年,就能领到少则千元多则成万的高考奖,对一个教师而言,能不诱人吗?且补习班容易出成绩,能迅速推出“名师”。在填“个人简历”时,“多年带高三补习班”成为最有分量的一句话。是的,带补习班意味着被重用,甚至是一种实力和荣誉的象征。最关键的是,教师是整个补习班运作的具体操作者,特别是班主任,作用非凡。

  D.社会:不上补习班,让孩子们干啥?

  假如某所学校要取消补习班,当地政府可能首先会不乐意:不让孩子们上补习班,让他们干啥?的确,在当地政府的眼中,补习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考得好”已经成为一个上下都公认的体面政绩;何况补习班办好了,不但可使当地生源不外流,还能吸引周边的学生,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和社会就业的适度缓冲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老百姓也会说:“补习班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国家的政策是在鼓励嘛,媒体上报道六十多岁的人都能考大学。”

  显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补习班已经成了一个多种利益的“共同体”,甚至涉及地方利益。一位权威人士说:“本来社会上有复读的需求是正常的,补习班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正常的是,现在过于庞大的补习班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补习班应该以不挤占应届生资源为前提,应该由社会力量来运作。”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高职教育走出发展误区
  • 中等职业教育当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透析市场繁荣背后:高中教育畸形发展
  • 高校违规招生涉嫌欺诈 校方称学生反映情况没用
  • 湖北副厅级选拔考试 考生通讯工具全部上交
  • 认为招生程序不公 一硕士生状告厦大
  • 改革后四级考试新样卷推出 快速阅读内容将增加
  • 杭州今年参加成人高考的人很多
  • 北京学生明年起可在京参加美国“高考”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