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书店 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高考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透析市场繁荣背后:高中教育畸形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5-9-29 11:03:00
 

  你知道吗?如今在全国不少地方,补习班在高中校园里唱起了“主角”。今年高考全国共有考生870多万,其中应届生500多万,那剩下的呢?

  补习班市场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部分省市向补习班发出最后通牒:再不能手软了!

历史——补习班由来已久

  可以说,“补习班”是中国当代高中教育一个特有的现象,且始终带有些许的微妙与尴尬。

  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文革”大龄考生,正是通过雨后春笋般的“补习班”这个带有速成性质的应考机制,源源不断地走进自己的理想圣殿之门,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及时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对这一代人来说,“补习班”就是他们青春时期一段充满激情的难忘记忆。

  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补习班的身份变得暧昧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它还赢得了一个含义颇丰的戏称——“高四”。

  不过直到九十年代后期,补习班的情况依然比较简单:教师未必是专职的,生源自然都是落榜生,即便有流动也是区域性的微循环。班容量就是个六七十,总人数顶多为应届高三的一半,管理多为松散型的,明显带了成人味儿。最主要的是,其高考成绩难与应届高三相抗衡,尖子生几乎都在高三,很少听说补习班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所以,那时的补习班基本上是起一个补充和调节作用,属亚年级状态。

  到了本世纪初,补习班却不哼不哈地从高三的背后抢步而出,没有什么铺垫,几乎一夜之间就火爆起来,其问题及危害也随之凸显——

现状——怎么了,补习班?

  2001年高考,北方某中学应届高三理科班的小贾,取得了633分的优异成绩,目标直指北大,平衡志愿也只填了一个中央财大。但等录取线公布之后,小贾及全家的喜悦就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仅以一分之差而与未名湖无缘。那就上中央财大吧。偏偏股市的某些规律在那年的高校招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贾上北大差一分,上中央财大反倒差了两分……

  一个月后,省招办的电脑莫名其妙地将小贾“发配”到了数千里之外的一所地方大学。 他能甘心吗?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补习,且因母校不办高分补习班,便远道省城,成为一家私立学校冲击来年高考的王牌。

  正是从那年开始,“高分复读”成为全国各地补习班的一个醒目亮点,不少省市每年仅600分以上复读的就有数百名。的确,近年来的补习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生源结构发生了“质”变,即出现了“达线生”。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类似小贾同学,分数在重点大学之列的;另一种是高考时勉强达线,补一年上重点大学可能性极大的。在普通的县城中学,这部分学生超不过30%,但影响颇为深远,直接带动了补习班市场的繁荣,以至颠覆了“落榜生才上补班”的传统观念,引起高中办学一系列非同小可的变化。

  第二,成为不少学校的高考增长点,极富弹性和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般的县城中学,补习班的达线率通常在40%左右,而应届高三一般只有20%左右。多数学校的补习班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极少数“高考大户”更是急剧膨胀,动辄办十几个补习班,上千学生,超过了应届高三的人数。班容量更是惊人,出现了超百人的大型班,老师讲课时需要戴“胸麦”

  第三,是名副其实的“高四”。不少学校的补习班基本上是按一个独立的年级来布局,甚至享有诸多特权,恩宠有加。最突出的是,补习班的师资队伍通常是这个学校的豪华阵容,而应届特别是高一年级却明显被边缘化,差不多变成青年教师“练手”的培训基地了。

  第四,进一步拉大了校际之间的“鸿沟”,加剧了“贫富”分化。值得注意的是,补习班似乎在县城这个层面较为兴盛,而且竞争惨烈。多数学校为争抢好生源,不惜下调免费线,对宝贝似的达线生,有些学校更使出了发“月工资”的绝招!与此同时“高考大户”却不慌不忙,仅“达线班”就常常有好几个,甚至还有“尖子班”——每年把600分以上的集中到一个班。更让人羡慕的是,人家一般不需要主动“出击”招生,那些周边甚至数百里之外跨地区的达线生会慕“名”而来,什么都不免,还得至少交2000元。这就是实力!一般来说,“高考大户”属凤毛麟角,比如十个县城的几十所学校中,也就顶多出一两个。

  第五,补习生中考取清华、北大的比例越来越大,补习班成了“藏龙卧虎”之地。

  第六,在管理和用人等方面,补习班更是新招迭出,“机制”灵活。就连招生及开学的时间,彼此之间也费尽心机,以防生源跑到对方。更有甚者,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门结束的铃声还没响,校门口便“不合时宜”地竖起了招收补习生的醒目广告牌,疲惫不堪的考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心头便又投下了淡淡的阴影……

  高考成绩一出来,招生大战便狼烟四起,而且战场深入到了考生的家里。

  2004年7月初,北方一个小村庄好几天颇不宁静。原来这里出了一位仅差3分的应届高考落榜生,可似乎比考上清华北大还荣耀,只见院门口泥泞的地面上,今天停着面包车,明天停着摩托车,后天停着桑塔纳。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两个兄弟校的招生人员居然在此狭路相逢,戏语中明显掺了火药味儿……

  家长是一位憨厚的庄稼汉,受宠若惊之余,也颇觉困惑:“现在的学校,这是怎啦哩?”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高职教育走出发展误区
  • 中等职业教育当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透析市场繁荣背后:高中教育畸形发展
  • 高校违规招生涉嫌欺诈 校方称学生反映情况没用
  • 湖北副厅级选拔考试 考生通讯工具全部上交
  • 认为招生程序不公 一硕士生状告厦大
  • 改革后四级考试新样卷推出 快速阅读内容将增加
  • 杭州今年参加成人高考的人很多
  • 北京学生明年起可在京参加美国“高考”
  • 站内资讯搜索:  
    焦 点 事 件 人 物 评 谈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最新快讯
    ·广西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要求培训机构教育…
    ·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第三批…
    ·玉溪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伊州区多举措助力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容易了,教育部…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印发…
    ·“职教高考”将建立,中职…
    ·教育厅新规之下,高考难上…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