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
近日,吉林省一企业在国内几家网站上打出200万天价年薪招聘应届毕业生总裁的广告。招聘条件设置了10个,如在校学生会工作2年以上;有战略眼光,能发现潜在市场,维护已有客户;有强烈的自信,能感染对方的思维,普通话标准;有一定的酒量(白酒52°一斤以上);拥有高层次的人脉基础;
有海外亲属或留学经历优先;父母为厅局级以上领导优先;校花优先等。(2007-4-19东方网—《新文化报》)
对“高层次的人脉基础;海外亲属或留学经历;父母为厅局级以上领导” 青睐有加的背景招聘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成绩、学历、素质在财势面前的苍白无力,似乎印证着“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坊间说法。近年来,家庭背景越好,越容易找到好工作,已经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在一次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就越高。调查表明,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就业服务的能力就越强。
无独有偶,不久前,贵州一知名论坛也有一个点击率很高的帖子:“本人……就读于某高校大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了能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希望找到一名干爹(政府公务员最佳)。我会全心全意尽到干儿子的职责,孝顺他。”这个让人读后心酸的帖子一样佐证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的社会现实。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凭借父辈的人脉资源与精心运作,常常可以轻而易举占据令人羡慕的职位,而那些寒门学子因为没有相应的背景却屡屡遭遇求职的失利。在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正挑战着就业的公平已成不争的事实。
众所周知,社会和谐决不能缺少“就业公平”。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当然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更加需要全社会给予真正的重视和支持。文明社会不应该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某个大学生毕业生因为其家庭背景显赫而让招聘单位另眼相待。少数用人单位把招聘人才的重点放在了人才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上,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单位以后的发展。其实,这种招聘只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因为只有招聘到真正有能力的贤才,单位才会有更长远的进步,依靠聘用人员的家庭背景来拓展业务发展壮大企业,最后可能适得其反,最终会为当初忽略了人才的素质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里曾经大声疾呼:“我梦见有一天自己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不是根据肤色,而是根据品格。”倘使他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看到家庭背景在人才招聘中的拙劣表演,不知这位疾恶如仇的老人将做何感想?招聘出现了家庭背景之类的要求决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是文明倒退的悲哀。背景招聘其实就是典型的就业歧视,是血统论的一个变种,可以休也。
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