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说要办特色学校,但特色学校究竟应该长成什么模样?昨天,在浦东新区社工委、社发局主办,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协办,社发局第二教育署承办的“二期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校长论坛”上,150多位中学、职校校长,围绕“特色学校创建与校长专业发展”的主题作了诠释。按主持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的说法,这个论坛是带有“生成性”的,所以校长的结论也换了一个视角。
特色项目不等于特色学校
“外语比别的学校增加了几节,出了几个擅长电脑的尖子,这是不是特色学校”,“常常看到某某学校以艺术、体育为特色,这是不是特色学校的标志?”论坛在特色项目与特色学校的界限划分中展开。高桥中学校长胡瑞峰指出,特色学校并不等于学校仅有一批特长学生,建立若干个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去获奖,应该是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全体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校长特长不等于学校特色
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与校长的特点相关。有些学校的外语是特色,与校长的原来专业“对口”,有的校长喜欢艺术,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在艺术教育上有优势,这是常见的现象。对此,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校长赵国弟认为,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校长具有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校长的特点或特长,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校的特色。主持论坛的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提出,校长应是有理性思考的实践者。五三中学校长傅天良认为,校长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但不是包办教师发展的一切。
学生发展同一特长不等于学校特色
现在一些学校为了创建特色,来了个“全学”,如乐器、下棋。但在“每个学生非学不可”上,一些校长持有不同看法。文建中学校长任惠珍认为,不用统一内容教学,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个性差异、兴趣不同的学生。应该鼓励一部分学生在一两个学科冒尖,为他们个性和特长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
不少校长指出,特色学校不等于全校学生被“一刀切”地发展同一特长。学生个性发展应当是自主的、多样的。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因材施教,警惕步入“一刀切”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