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亲身感受到教学所用人体标本严重不足,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孙静回家后向家人表示,自己去世后将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重医大,让师弟师妹们用于临床教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孙静的爷爷孙镇山听到后,竟十分支持孙女的举动,并愿意待自己去世后把遗体捐献出来。昨日,刚去世的孙镇山老人的遗体被家人送到了市遗体捐献接收站。
老人遗体如愿捐献
昨日下午3时许,孙静及家人将刚刚去世不到6个小时的爷爷孙镇山送到了市遗体捐献接收站。记者赶到接收站时,市眼库一名姓钟的工作人员正将孙镇山老人的眼角膜取出,准备带回眼库保存。钟称,孙镇山的捐献遗体表中同意捐献眼角膜。钟说,眼角膜必须在人死亡后的6小时之内取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亲身感受感染爷爷
家住渝中区大溪沟人和街星都花园举兴阁的孙静称,她是重庆医科大学大六(七年制)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学习人体解剖学时,20多名学生只能用一具人体标本,非常影响学习效果。现在,自己已经在重医附一院实习,接触到真人后,才体会到人体标本对学习的重要性。孙静说,今年9月中旬,她回家和家人谈到此事,并告诉父母,在她去世以后,一定要将遗体捐献给学校用于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充分观察到人体的各个器官。
孙静说,最让她感动的是,身患肝癌晚期的爷爷知道她的想法后,把她叫到病床边,再三嘱咐她,待他去世以后,一定要将他的遗体捐献给重庆医科大学用于教学。
一家5人愿捐遗体
“爷爷说出他的想法后,我以为会遭到家人的反对,没想到全家人都很支持,特别是父亲极力赞成。”孙静说,父亲当场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来支持孙静的想法。
孙静称,他们一家8口人,有5人都愿意捐献遗体,其中还包括她的叔叔。孙说,她婆婆听到爷爷愿意捐献遗体后,也提出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9月27日,孙静在市捐献遗体接收站为她爷爷和婆婆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孙静称,爷爷以前是一名药剂师,经常和孙静讨论医学上的疑难杂症,当听到自己说起人体标本严重不足时,他非常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孙说,爷爷生前见到邻居或者亲朋好友,为去世的人请来唱戏的班子或乐队,就表示等他去世后,要一切从简。“他教育我们对老人应厚养薄葬,应该在生前多尽一点孝道。”孙说,他们全家都十分尊重老人的遗愿,在他去世6小时内,就及时将他送往了市捐献遗体接收站。
人体标本严重不足
市遗体捐献接收站的左尧彬称,一家5人都愿捐献遗体在我市十分罕见。他称,根据教学要求,我市医学院校每6个学生应拥有1具人体标本进行教学,但由于尸源匮乏,目前只能由20多个学生共用一具人体标本。他称,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每年教学需要人体标本200具左右,实际接收捐献的遗体只有三分之一不到,去年接收站只接收到愿意捐献的遗体50多具,今年更加缺乏,年初至今才接收到44具遗体。他介绍,由于市民的观念和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从3月1日我市《重庆市遗体捐献条例》施行以来,仅在遗体捐献接收站报名捐献遗体的只有17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