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录”是今年高考出现的新名词,也是点击率最高、关注度最高的新生事物。经过紧张的高考之后,最让考生和家长操心的可以说就是这个新增加的环节:虽然补录给考生增加了一次选择机会,但是高考志愿毕竟是考前千挑万选才确定下来的。是退而求其次,通过补录晋级?还是严格执行既定方案,放弃这个机会?24小时之内就要做出这一重大选择,考生和家长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对于学校来说,把招生实力完全曝光,压力同样不小。
多数学校、考生赞成公开补录
“我对补录政策举双手赞成。”今年高考理科成绩只有412分、却通过补录晋级本科的考生小王如是说。小王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的成绩还可以,二模考了440多分,应该可以考上本科。但是成绩下来却只有412分,当时就知道考本科基本“没戏”了。特别是得知二本理科控制线是414分,只差两分时,觉得特别冤。本来已经准备复读明年再考了,但谁知今年二本二次降分补录,最终得以顺利晋级本科,感到特别幸运。“我非常赞同今年高招录取的做法。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每批次的补录信息,组织上线考生进行补录,并按照分数高低进行录取,保证录取的透明和公正,给了考生更多的机会。”小王的态度代表了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的看法。
对此,市高招办负责人表示,根据各批次的具体情况,今年共进行了五次征集志愿工作(本科一批一次、本科二批两次、专科批次两次)。“从录取结果及社会反映看,此项工作既有利于招生院校完成招生计划,又充分体现了广大考生的意愿,招生学校和考生都比较满意。”东城区高招办主任王庆新补充说,除了增加录取的透明度外,今年高招的补录做法将减少以往高校开学时的不报到率。过去的调剂方式使部分上线考生调到不愿上的院校或专业,今年改由考生主动选择将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报到率。
部分高分考生表示“不感冒”
据了解,由于今年是第一次进行补录工作,市高招办在人员和技术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社会各界都在关注补录的同时,面对新出台的高考补录政策,不少学生和家长还是不“感冒”。
采访中,不少高分考生表示:“只有高考正式志愿才是自己意愿的体现,而高考补录不是我们选择的初衷,因此我们更希望去复读。”今年参加高考的王化(化名)甚至明确对记者表态:“我宁愿去复读也不希望退而求其次。”
记者了解到,今年本科批次共有5268个补录计划,实际录取4254人。其中一本空缺709个招生计划,实际录取611人;二本4559个补录计划,实际录取3634人,“落空”的招生计划占了近两成。补录招不满,除了考生的补录志愿填报比较集中,部分外埠院校及独立学院生源明显不足,被迫减少了计划外,一批上线高分考生主动放弃补录机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日前,记者从海淀区一些知名的复读学校了解到,目前各学校500分以上的高考复读生几乎达到了10%,一部分高分考生甚至刚拿到成绩就到复读班报了名。
针对此种现象,市高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与中考按分数录取原则不同,高考录取以尊重考生志愿为主。不少考生家长也表示,现在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能否上理想大学,因此对孩子的选择表示理解。
补录学校有点儿“尴尬”
据了解,今年实行的补录政策,要求学校在正式录取结束后公布自己的剩余志愿和名额。由于社会各界对参与补录学校的高度关注,使得不少学校负责人表示:“有压力,也有点儿尴尬。”
业内人士认为,补录信息在一定程度暴露了学校相关专业设置不合理、特色不强等情况。公布剩余计划等于公布学校的招生实力,有可能影响到下一年学校的生源。因此,目前一些补报大户已经着手根据补录的反馈情况,考虑明年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相关的招生计划。
另据记者了解,高招公布补录计划的做法客观上刺激了部分院校扩大二志愿招生的比例,因为这部分院校不愿在补录名单“露脸”,不得不设法通过二志愿完成其招生计划。因此,部分原本录取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相差近30分的学校和专业,实际上差距只有10多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