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维护教育公平“阳光工程”光照高招
|
来源: 现代教育报 2006-4-26 15:17:00 |
|
作为贯彻落实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规范招生宣传秩序、建立招生宣传咨询主渠道的重要举措“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已于2005年5月12日正式开通。 记者统计发现,截止到5月17日中午12时,已有1037所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在该信息平台上建立了网络链接,并开通了在线咨询服务,占教育部公布高校总数2144所的48%强。另外,各高校现已答复考生及家长414条提问,其中仅北京地区的高校就应答了160条,超过总数的38%。北京大学的咨询窗口最热闹,该校回复了访问者32个提问。 分析访问者的提问,记者发现,考生最关注中意的高校在其所在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他们将自己新近的考分及排位提供给“答题者”,以判断他们被录取的把握有多大。其次是一些胸有成竹的考生,他们希望了解高校的具体专业设置、专业调剂、学费、奖学金等情况。河北省一名考生发出的询问多达17条,他(她)的问题始终着落在高校是否能接受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上。 点击考生的“咨询帖”,记者发现他们都非常急切,很多都用“急切盼复”的字眼做题目。甚至有一名考生发了一个名为“Test”的帖对“答题者”进行查岗,他得到“OK”的答复后才开始正式提问。从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充分地见识了考生对于高招信息的渴求,除提供在线咨询外,他们专门开通了12部电话,却依然有咨询者觉得渠道不够畅通。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告诉记者,“阳光工程”是为维护教育公平、保证高招公正出台的,而让考生及家长获得充足的相关信息是做到公正的前提,尽管各高校以前对招生信息也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公开,但“阳光高考”平台让信息“集约化”绝对是头一遭,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但阳光普照下必然出现阴影。“阳光高考”平台是以网络为“拐杖”走近众多考生的,那些网络设施缺乏的地区,目前还难以沐浴到充足的“阳光”。辽宁省法库县教育局局长靳万勋告诉记者,法库县的网络“拐杖”还不够坚实,考生还难以享受到它带来的利好。另外,高三毕业生都忙于高考备战,很难抽出时间接受“阳光高考”的服务。靳万勋建议各学校、老师来完成这项信息采集工作:“最好是将成品服务直接提供给考生。” |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