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考研政治早知道第三部分核心知识四
来源:文都教育      2006-5-15 22:54:00
 

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时代条件);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党的十五大又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06年单选题第28题)。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2004年第10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4年第11题)。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4.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在这一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的伟大转移;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毛泽东同志去世和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批判了“两个凡是”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使人们的思想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成功地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即著名的南方谈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第二个宣言书。

邓小平同志去世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然要求尊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运用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实践就是尊重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我们党工作路线上的体现。

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与时俱进对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要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005年第24题)。

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005年第11题)。搞清楚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基本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04年第25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科学水平:这一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克服了片面强调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错误倾向;这一概括,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这一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根本任务提出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这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

(3)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4)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8.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起始阶段,而是中国特有的,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经济上——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但是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政治上——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民主政治还不能达到高度的成熟;文化上——虽然马克思主义已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构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封建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仍有广泛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有一个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由历史条件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第三世界;由现实状况决定:虽有经济实力的巨大增长,但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长期性: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100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科学依据;是警惕右,特别是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四项原则,改革开放)”。

(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对僵化和自由化。

(3)改革的性质和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从改革和革命的目的来看,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改革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看不亚于一场革命,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改造;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政治大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005年第33题)

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来看: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深化改革必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得好则会有力地支持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来看:只有通过改革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而保持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国家一乱则一事无成。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展开,是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的整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006年单选题第12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06年单选题第12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12.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 (2005年第30题)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只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6年单选题第37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决策和总体部署,是从全局出发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是其基本特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战略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多元化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用一百年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要用几百年走完的历程。

1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4年第26题)。(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2005年第25题)。(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16.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共同富裕,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东部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需顾全这个大局。沿海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它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黑魔方:07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
  • 2007年考研政治选择题分类解题技巧
  • 考研政治理论哲学部分历年真题1-3
  • 能提高考研英语分数:阅读训练术
  • 名师王舰考研英语阅读七选五题解析
  • 领航英语名师墨东博考研近形词小结
  •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命题规律小结
  • 领航名师王舰阅读B七选五题解析
  • 考研之英汉翻译方法总论与高分攻略
  • 站内资讯搜索:  
    考 研 高 考 自 考 外 语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考试攻略
    考研“牛人”的备考之路
    热门推荐
    ·全国优秀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网频道说明
    ·全国优秀教育机构推荐
    ·频道诚征兼职主管/主编
    ·职业、职称考试网络课程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就业展
    ·08年全国各地院校招生计划展
    ·08年中国各地艺术院校推荐
    ·08中国**省十强中学评选展示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