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景德镇邓希平颜色釉陶瓷艺术博物馆,空气中仿佛还萦绕着热空气的余温。材起非遗实践团的成员们刚站定,便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颜色釉领域泰斗邓希平老师——她身着素雅服饰,笑容温和,一句“欢迎大家前来”,她亲切的问候瞬间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也为这场非遗探索之旅注入了温暖的开场。

“来,我带你们看看我们这个馆里的颜色釉。”寒暄过后,邓希平老师亲自带领实践团走进博物馆的展厅,为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讲解。邓老师抬手指向展柜中一件“祭红”瓷瓶,她眼中满是珍视,她向我们介绍到,颜色釉陶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 3000 年前的制陶时期,是当地从陶向瓷过渡的第一种瓷器,原始青瓷便是其雏形。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虽 “景德镇”之名始于千年前的北宋景德年间,但此地制陶历史已超三千年。颜色釉陶瓷釉料独特,采用景德镇本地原生态矿石配制,含微量金属元素(如铜红釉中铜含量仅千分之几),不添加人工合成颜料。矿石本身无色,釉浆也呈无色,经高温烧制后形成宝石结构才显现色彩,且需与陶瓷坯体紧密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区别于独立加工的人造宝石。其工艺极具挑战性,因矿石成分波动大,需凭经验配比;烧成效果无法预判,同窑难出两件相同作品,每件均为唯一。尽管面临化工颜料釉的冲击 —— 后者工艺简单、成本低,传统矿釉技艺存在断代风险,但传统颜色釉陶瓷承载着千年手工业智慧,是活态文化基因。因其独特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国家核心文化遗产,常作为国礼(如“三阳开泰”),彰显中国陶瓷的科技与艺术价值。

在景德镇陶瓷史上,邓希平老师以突破性创新,为千年瓷都的红釉技艺注入新生。她用科研智慧破解传统难题,让古老釉彩在当代绽放光彩。新中国成立以来,均红釉虽为建国瓷厂标志性红釉,却藏着 “无铅不红” 的行业隐痛。铅虽能降低烧成温度适配柴窑,却让配料与施釉师傅深受其害,不少人 40 多岁便因铅中毒丧失劳动力。邓希平团队迎难而上,以复合熔剂为突破口,历经无数次试验,终于找到替代铅的无铅配方。新釉料不仅保留均红神韵,更攻克了铅中毒难题,让工匠们远离健康威胁。这项创新不仅适配试验窑,更能在柴窑中烧成,荣获江西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为陶瓷材料安全升级树立标杆。而郎红釉的突破更显传奇。传统郎红釉有 “十烧九不成” 之说,因釉料的高温融熔范围仅能承受 5℃温差,在温差高达 100℃的柴窑中烧制,堪称 “倾家荡产的冒险”。从康熙年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郎红始终是瓷界难题。邓希平团队精准定位问题根源,通过配方改良将温差适应范围从 5℃扩大到 80℃,彻底攻克柴窑烧制瓶颈。最终,62公分高的特大件郎红瓷器在柴窑中惊艳问世。这项成果让郎红釉成功投产,其一次高温烧成工艺与均红形成互补,丰富了红釉家族谱系。更值得骄傲的是,大件郎红制品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国礼,让景德镇红釉惊艳世界。该配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既守护了传统技艺命脉,更让中国红釉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邓希平用数十年匠心,在方寸釉料间书写传奇,让千年红釉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时代生机。

这场深入的参观,不仅让实践团读懂了颜色釉的艺术之美,更读懂了一位匠人对非遗的赤诚。而邓希平老师身上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也成为成员们心中最珍贵的收获,更坚定了大家传承非遗、讲好中国陶瓷故事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