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旗领科创 智汇岛城”实践团:以青春之力筑梦科创,用实践行动赋能未来
盛夏八月,青岛大学“旗领科创 智汇岛城”社会实践团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领团队走进关键产业、对接行业标杆、搭建服务桥梁,在青岛、上海、深圳三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年视角探索科创路径,用实干行动传递青春温度。
一、长三角探企:触摸产业前沿,解锁科创密码
“AI如何赋能城市治理?”在上海天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松江站AI指挥枢纽展厅,实践团成员围着实时客流分析屏追问。屏幕上60路核心区域摄像头数据实时流转,系统自动预警并生成应急保障方案。这是实践团走进长三角关键产业单位首站,也是切实感受技术落地的课堂。

此次长三角之行,实践团聚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区域协同创新三大领域,先后走访上海天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苏州隆士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等单位。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讲解员的讲解让区域协同创新不再抽象,成员翟皓月写下“科创要整合资源”的感悟。走进苏州隆士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车间,核心器件精密制造让成员惊叹,总经理分享创业故事,靠认真做事啃下首笔36万美金订单的硬骨头。
二、深圳论道:搭建校际桥梁,传递青大经验
7月30日,深圳大学城会议中心内,第四届全国高校创协领袖交流会如期举行。作为全国高校创协领袖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代表,实践团带着服务学生科创的初心参会,在全国舞台上传递青大经验,也为校园科创工作汲取新养分。
分组交流环节,实践团成员白钰作为案主,详细介绍青大创联的双创服务体系:赛事端针对参赛学生,通过课程、竞赛培训会提供全流程指导,搭配A类竞赛库与现场保障,还搭建全校竞赛组队平台;创业孵化端依托慧创空间,提供场地管理、入驻团队运营支持以及创业训练营等孵化活动。这一做法引发多所高校代表共鸣。
交流会期间,实践团还主动对接力合科创等机构,了解“大学生创业融资支持政策”。“这些资源能帮校园里的种子项目落地”实践团成员李科睿在返程路上,就开始梳理资源对接方案,计划开学后第一时间推进合作。
三、政策解码:制作“易懂指南”,破解科创难题
“小微企业如何享受‘六税两费’减免?”“自主创业能申请哪些补贴?”针对学生创业者普遍存在的知识盲区,实践团在实践期间推出5期“创业政策解读”系列视频,用通俗语言拆解政策要点,为学生创业团队搭建成果转化桥梁。
“一开始只是想把政策讲完,后来想到平铺直叙的讲解对于学生还是太过枯燥,于是我们调整脚本,采用讲解+动画的形式,将复杂的政策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让政策红利真正触达有需要的青年群体。”负责视频制作的实践团成员姚清元介绍。5期视频分别聚焦“自主创业政策小知识”“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补贴”“创业税收政策支持”“‘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创业担保贷款深度解读”,现已通过青岛大学创新创业视频号发布。
四、榜样对话:汲取奋进力量,照亮科创之路
“从本科生到博士,您是如何平衡科研与竞赛的?”“医疗创业如何兼顾商业价值与公益初心?”实践团先后走访4位创新创业榜样,挖掘他们的成长故事,为有竞赛、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在青岛汇慈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丁继东——青岛大学1994届临床医学专业校友,向团队讲述了从三甲医院医生到健康体检机构负责人的转型:“看到‘治已病’的局限,我想做‘防未病’的事,这才有了汇慈体检。”他分享的“公益+商业”模式让成员深受启发:连续11年捐赠体检卡、深入社区义诊,不仅践行了医疗初心,也让品牌更有温度。“未来我们在服务校园医疗创业项目时,会更关注‘社会价值’的引导。”实践团成员邢婧宇说。

青岛荣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立慧,以“跨专业成长”为主题,为团队解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从机械工程师到高级会计师,再到国家发改委特邀财务专家,我靠的是会计+法律+IT的组合,让我在企业IPO咨询中更有优势。”他给学生的建议是“避开相近专业叠加,选跨度大的相关领域”。
与2024届微电子专业校友甄秋童、2022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姜雨涵的对话,则聚焦“竞赛攻坚”。甄秋童分享了超表面技术从“军用项目”转向“民用电磁防护产品”的过程,以及带领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金、“挑战杯”国三的经验:“遇到性能与成本的矛盾时,我们用了200多次试验才找到平衡点,坚持很重要。”姜雨涵则回忆起“挑战杯”复活赛时的紧张时刻:“改PPT到凌晨3点,老师一直陪着我们,团队协作是制胜关键。”这些故事被实践团写为推送,通过线上传递给有参赛意向的学生。
五、青春答卷:以实践为笔,绘就科创蓝图
从长三角的产业车间到粤港澳的交流舞台,从政策解读的镜头前到榜样访谈的对话中,青岛大学“旗领科创 智汇岛城”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科创之路,用行动书写青春答卷。实践期间,团队累计形成6份产业调研报告、5期政策解读视频、4篇榜样经验分享,搭建起“高校-企业-政策”的对接桥梁,为30余支在校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了资源支持。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科创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要扎根产业、服务需求。”实践团成员马毓璐说。下一步,团队将把实践成果转化为校园服务举措,让更多青大学子在科创路上少走弯路、多获支持。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青岛大学“旗领科创 智汇岛城”实践团将继续以“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为指引,把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服务科创的动力,让青春之力在国家创新发展的浪潮中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