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背景下,青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普及愈发重要。疼痛,作为生命的警报信号,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但却常常因知识缺乏而被误解甚至忽视。于是2025年7月14日至7月18日,福建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博物馆“科普润童心,健康伴成长”生命健康科普实践队,带着对医学的热情和对儿童健康的关注,走进福州市闽侯县的多个社区与科技馆,开展主题为“身体会说话——疼痛里的科学”的系列科普活动。
活动聚焦五种日常疼痛——牙疼、肚子疼、运动后的疼、发烧引发的疼和眼睛的疼。团队希望以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疼痛”的意义,认识身体的信号,建立健康认知。
我们记得,第一天“牙疼”主题刚刚开始,一个小女孩胆怯地举起手说:“老师,我牙齿黑黑的,是不是生病了?”我们没有立刻纠正,而是引导她拿起牙齿模型,通过刷牙教学循循善诱。她突然瞪大眼睛说:“原来这才是正确的刷牙方式呀!”那一刻,我们知道,知识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图1:实践队员们通过模型进行正确引导
第二天的“肚子疼”环节尤为热闹。我们设置了互动环节,引导孩子将食物卡片进行归类,许多孩子都更倾向于选择更健康的食物,我们知道,选择的背后,是健康意识的萌芽。

图2:实践队员通过互动循循善诱
还有一次“发烧的疼痛”主题活动中,我们讲到发烧和免疫反应的关系。一位孩子认真听讲后说:“所以发烧不是坏事,是身体在战斗?”是的,正是如此。当我们教他们如何用额温枪测量体温时,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小医生”。

图3:实践队员在社区讲解发烧机理

图4:小朋友们使用额温枪感受体温
最后一场是关于“眼睛疼”的科学探索。孩子们用黏土做出眼球模型后,有个低年级男孩默默走过来问我们:“我每晚都在被子里偷偷玩手机,是不是对眼睛不好?”那一刻,我们没有说教,只递给他一张“护眼计划卡”,他点点头,认真地收好。“老师,我以后不敢再偷玩了。”

图5:小朋友在闽侯县科技馆动手制作眼球模型
五天的时间不长,在科学之外,是被回应的童心。实践队累计开展活动10余场,覆盖百余名儿童及家长,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孩子们积极参与,家长们热情配合,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希望我们未来能持续开展此类活动。在这期间,我们的实践队伍与孩子们之间建立起了温暖、信任的纽带。每一堂课、每一场活动,孩子们从被动参与变成了主动提问和自主探索。实践队在现场不断优化讲解方式,根据孩子们的反应灵活调整游戏环节,只为让科学真正走近儿童、贴近生活。

图6:实践队员们与孩子们的合影
在这个夏天,我们用“疼痛”为话题,为他们点亮了一扇科学与健康的大门。“老师,下次你们还会来吗?”临别前,一个小女孩追着我们问。我们回头一笑:“只要你们愿意学,我们一定还会来。” 我们感受到,“疼痛”不只是医学名词,它也可能是一段被忽视的成长经历、一种未被表达的情绪。而我们,作为医学生、作为志愿者,更希望能够成为陪伴他们读懂身体、走进心灵的知心朋友。这不仅是一次科普之行,更是一场童心之旅,一段医学与人文的对话。每一次讲解,都是一颗种子的播撒;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束微光的点亮。“科普润童心,健康伴成长”生命健康科普实践队以医学生的身份,走进孩子的世界,也走进了自己未来的专业理想。我们愿继续以专业之力回应社会需求,用一场场扎根现实的实践,去呵护一颗颗懵懂的童心。让科学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灯塔,让健康成为他们奔向未来的底气。(邹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