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至28日,郑州大学“红韵哲心豫旅队”前往郑州市碧沙岗公园、二七纪念堂、二七纪念塔、河南博物院等红色文化基地,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查看文物展品、记录历史资料、交流感悟等方式,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碧沙岗公园:细读展牌,听英烈故事
6月26日上午,实践队走进郑州市二七区碧沙岗公园。入园处,十余块展牌沿道路两侧排列,牌面以黑色字体记录着杨靖宇、彭雪枫、王忠殿等英烈的姓名与事迹,部分展牌还附着英烈生前照片与历史场景绘图。
“看到杨靖宇烈士‘冰天雪地中与日寇周旋’的描述时,我特意查了他的战斗细节。”团队成员李同学指着展牌上的文字说,“他在蒙江县决战时,身边只带着棉絮、树皮,却坚持到最后一刻,这种毅力太让人震撼了。”在彭雪枫事迹展牌前,队员们驻足讨论,有人用手机查阅豫皖苏根据地相关历史,对照展牌上“1938年组织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内容,补充其开辟根据地的具体过程。
当天10时许,实践队来到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前。队员们沿着碑体缓步绕行,观察碑身刻有的阵亡将士名录,部分队员还拿出笔记本,摘抄名录中的姓名与所属部队信息。团队关同学表示:“之前在课本里学过北伐战争,但看到碑上一个个具体的名字,才更真切地感受到先烈们的牺牲。”

图为团队成员阅读先烈事迹。
二七纪念堂与二七纪念塔:看实物展品,忆工运历史
6月27日,实践队首先抵达郑州市二七区钱塘路中段的二七纪念堂。在纪念馆一层展厅,玻璃展柜内陈列着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时期的工运工具——锈迹斑斑的扳手、泛黄的工会会员证,以及手写的罢工标语手稿,手稿上“劳工神圣”四字仍清晰可辨。
“这些实物比文字资料更有冲击力。”队员杨同学指着展柜中的罢工汽笛说,“1923年2月4日,郑州铁路工人就是拉响这样的汽笛,掀起全线罢工,现在看到实物,仿佛能想象到当时的场景。”展厅内还复原了当年普乐园的部分场景,摆放着木质座椅与讲台,墙上悬挂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的模拟横幅。队员们围绕场景驻足,结合展区文字介绍,讨论“二七惨案”的历史背景。
当天下午,实践队前往二七纪念塔。这座建于1971年的双塔建筑内,每层都设有与京汉铁路工人运动相关的展区。在介绍郑州铁路工人领袖汪胜友、司文德的展区,队员们观看了两人的生平纪录片,记录下他们组织工人反抗压迫的关键时间节点。“沿着塔内的阶梯逐层参观,就像一步步走进历史,对‘二七精神’的理解也更具体了。”队员韩同学说。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二七纪念堂中的展品。
河南博物院:观文物展陈,谈文化传承
6月28日,实践队走进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的河南博物院。在“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馆,队员们重点参观了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物展区,展区内的《挺进报》原件、磨损的军用水壶、手写战斗日记等展品,吸引队员们驻足观察。
“这本战斗日记的作者是河南当地的一名战士,里面记录了他1948年参加战斗的日常,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的坚定信念。”队员陈同学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日记内容,还拍摄了日记中的关键段落,计划后续整理成学习资料。在展区出口处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巨型浮雕前,队员们展开讨论。“浮雕从史前文明讲到红色岁月,就像展现了河南历史的‘接力’,革命精神其实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延续。”队员郑同学说,这让她对“守正创新”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红色中原”展馆。

图为团队成员于河南省博物馆合影。
当天16时许,实践队在河南博物院门口合影留念。队长陈同学总结此次实践活动时表示:“通过三天的探访,我们不仅看到了大量历史实物与资料,还通过交流讨论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希望我们能够学习这样的精神,坚定自我,将先辈的伟大奋斗精神传承下去。”
(通讯员 陈思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