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凝心铸魂育英才 航天逐梦启新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基地建设纪实
来源:     2025-8-28 14:23:00
 

“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晨任我攀。”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征程中,青年人才是推动高科技自立自强、勇攀高峰的青春力量。如何为航天青年人才筑牢信仰之基,让他们在逐梦道路上坚定前行?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培养基地”)给出了答案,它以创新为笔,绘就青年成长蓝图,为祖国空天防御事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忠诚可靠的栋梁之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天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长期深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24年正式挂牌青马工程培养基地。一直以来,中心始终以施训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创新、学习成果创新等“三创新”为抓手,全力推进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共组织承办40余期培训班、培养1200余名青年学员,已成为二院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摇篮。

双轨施训结硕果,深学思悟筑信仰

基地聚焦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持续优化线上加线下的“三阶段”施训模式,深入推进理论教育+岗位实操+体验研学。青马学员聚焦“原理深悟・思想探源”“联系实际・强军首责”“实践锻炼・红色教育”三个阶段集中学习。此外,青马学员回到岗位,还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二院党员学堂等线上学习平台开展常态化的自学。这种多平台阶梯式的施训方式,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一方面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学员和主办方充分认可。

在回访中,青马学员小包提到:“追寻党的历史,溯源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位党员的必修之路。有幸能进入青马班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使我的思想又接受了一次洗礼。”青马学员小张感慨道:“参加青马班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了更系统的了解,‘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强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更清晰了,同事们都说我精气神十足,像变了个人似的。”

优化三库强统筹,博采众长拓视野

基地对标央企集团级办班标准,不断完善师资库、课程库、调研库。在师资库建设方面,汇聚了百余名外部高级教师、专家学者,以及百余名优秀内训师。在课程库建设方面,基于系统工程思想,构建了“三横六纵”矩阵式课程库,“三横”即针对不同阶段配套的思想政治理论、岗位通识教育、现场教学与调研等三类培训方案;“六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军首责业务知识、航天精神、科学管理方法、调查研究实践等六个模块教学内容,通过组合搭配,有效扩充授课深度和广度,快速适配技术、技能、管理等不同类型学员学习需求。在调研库建设方面,培养基地整合国家级党性教育基地、航天“老三线”基地以及航天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发了覆盖京外12条,京内30余条的航天特色现场教学线路。

青马学员小丁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后有感而发:“‘青马工程’培训班是我们锻炼品格意志、提高工作水平和思想觉悟的大课堂。我会倍加珍惜这次机会,潜心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参加各项学习实践活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

多维成果效,知行合一担使命

为完善顶层制度,增强学习效果,参与完成《深入实施二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意见》等制度编制,细化教学管理要求,持续规范工作流程,形成了“培训过程管理+学习成果输出+航天精神弘扬”的成果管理模式。在培训过程考核方面,采用学习积分机制,通过设置学习强国打卡、阅读原著书籍、参加志愿活动、投身班级管理等评估指标,引导学员通过完成线上课程学习、提交学习心得等方式获得积分,并将积分作为学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学习成果输出方面,突出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两手硬;一方面,强化论文写作与辅导,建立“专家指导+全程辅导”机制,为每位学员配备导师一对一指导;组织内外部专家学者把关开题和答辩;一方面,推动学员将学习知识方法工具带回本职岗位。回访中,众多青马学员表示,通过将课堂讲授的矛盾论、实践论等方法论运用于型号管理、关键技术攻关、质量管控等实际工作中,有力促进了本职工作水平的提升。截至目前,全院青马班已评选出100余篇优秀论文,15篇论文在内部刊物上集结发表,青马学员的学术和研究水平提升明显。结合航天企业实际,基地在培训中突显航天精神传承主线,组织航天精神宣讲PK赛,推动学员通过演绎航天故事、歌颂航天人物,用青春诠释航天正能量。一场场精彩的宣讲,让航天精神深入人心,激励着更多青年为航天事业拼搏奋进。

青马学员小刘在结业后表示:“通过聆听讲课和寄语,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事业’,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荣伟业。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要更加注意找准着力点,不断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匹配组织关于提高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及抗风险能力方面的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可靠的马克思主义者。”

回首过往,培养基地在施训能力、管理规范、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步显著,影响力不断扩大。未来,天剑中心将继续深化创新,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平台,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优秀可靠的青年人才。

文/李则璇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