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合力聚焦下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张新蕾(桂林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链式衔接、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的原则,通过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精神的育人价值。要注重不同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实现教育内容的螺旋上升,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持续不断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思政课建设迎来崭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指明方向,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这一重要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广大教育工作者牢记嘱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当前,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系统科学的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这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发展的长期任务。
二、突出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价值
改革开放精神的育人价值是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育人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是强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改革开放精神蕴含着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宝贵品质,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精神指引。学校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应通过生动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是扶正功能。改革开放精神中的求实品质,能够引导学生在成长中保持清醒。面对诱惑时,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帮助学生客观分析,不盲从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种精神既防止了浮躁冒进,也避免了误入歧途,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坚守本心,脚踏实地追求真理。求实精神犹如明灯,照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路。
再次是固本功能。作为沐浴改革春风成长的一代,青少年肩负着深化改革的时代使命。改革开放精神能够帮助他们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开拓进取的品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中,青少年既能汲取精神养分,又能锤炼意志品格,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原则方向
首先要突出“链”的思维。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统筹规划教学内容,构建系统化、连贯性的教育体系,建立纵向衔接的教育机制。要打破学段壁垒,打破各自为战的狭隘思想,确立“链式”思维,破解各学段链不上、链不紧、链不强等难题。以改革开放精神为脉,“链”资源,“链”平台,“链”评价,确保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层层递进,避免重复或缺失。同时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形成教育合力。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实现思政教育的螺旋式上升,让改革开放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动力。
其次要强化 “统”的导向。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教学目标体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梯度,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统筹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解决掉队、插队等问题,确保教师队伍健康稳定发展。要通过“统”的导向,在更大范围内有效统合关于改革开放精神的集体备课,确保各学段课程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同时要完善监督评价机制,采取随机听课、教学督导等形式,做到“开门办思政课”,从而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第三要深化“合”的理念。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需要以“合”的理念,整合社会资源、集合多方力量、融合课程功能、聚合教学手段,以此打破思政课只在思政教师肩上、只在思政课堂之内的传统模式。这种系统性整合能够促进不同学段间的深度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使思政课内容更加连贯、方法更加多元、效果更加显著。以改革开放精神为引领,强化“合”的思维,有助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据此,笔者认为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做到五“通”合力。
第一,课程贯通。课程贯通需要构建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开放史和中共党史等核心内容,分学段设置课程模块。小学阶段可通过故事化教学启蒙认知,初中阶段侧重历史事件梳理,高中阶段深入分析改革历程,大学阶段开展专题研讨。各学段都应开设改革开放史选择性必修课,同时增设兴趣班,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精神内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对改革开放精神的认同感,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第二,教材联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构建教材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019年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奠定了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基础。从思想到行动、从思路到实践全面展开,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创造了条件。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中,有“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篇章,简单地提到了改革开放。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包含“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永无止境”等篇目,在熟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中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大学阶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都涉及改革开放。各阶段应围绕改革开放精神分重点、有区别、接地气地形成教材一体化。
第三,队伍互通。加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应注重融入改革开放精神内容。通过系统化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队伍专职化水平。要深入挖掘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内涵,组织专题学习研讨,强化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教师间的联动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深化教学研讨和经验分享,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走深走实,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重点培养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第四,教学融通。教学融通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大中小学与改革开放展馆联合共建,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促进资源共享。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各学段思政课程,形成全过程、全链条的教育体系。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精神的理解,使其认识到这一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组织畅通。组织畅通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通过成立指导委员会和设立32个一体化共同体,为全国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各地也积极探索创新,有的省份出台专门制度,有的建立教学观摩交流长效机制。要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省级一体化委员会作用,组织高校与县区市及所辖中小学开展结对共建。这种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组织机制,能够有效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同时,要注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组织形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作者:张新蕾(桂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