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赛创共融·产教共生: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学科构建研究生培养新范式
来源:     2025-8-21 17:11:00
 

 ——以科创竞赛为引擎 贯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导语

  当“双碳”战略重构产业版图,当生物质材料站上创新风口,东北林业大学以林业工程国家“双一流”A+学科为基石,依托多个国家级领军团队,构建“竞赛驱动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近三年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26项,“挑战杯”国赛特等奖1项、省赛金奖20余项,2025年更以省赛10项金奖(涵盖新材料、新工科等领域)刷新纪录。这些硬核成绩单,正是学科“赛创共融、产教共生”育人模式的生动注脚。

  一、赛创共融: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淬炼

  林业工程学科将高水平竞赛作为创新能力的“试金石”和“加速器”,打造“科研-竞赛-转化”闭环培养链。

  竞赛驱动科研 课题直面实战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木质前沿新材料制造关键技术”被拆解为多个竞赛模块,研究生在“材料设计-性能测试-应用验证”全流程中锤炼技能。博士生肖少良在课题中开发出环境友好的生物基木材胶黏剂,突破了当前甲醛系胶接模式,解决人造板在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甲醛释放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带给人们的健康问题,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所研制的环保无醛人造板产品已经通过中试规模化生产且已转化。该研究源自创新类竞赛项目孵化,并已经形成新一轮创业类项目,挺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

  竞赛培育英才 成果持续涌现

  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中,林业工程学科7支研究生团队入围决赛,其中“水凝胶离子二极管”(新工科组)、“植物蛋白胶黏剂”(新农科组)等项目直击产业痛点;“林碳密码——木基锌空电池”项目更与科研成果形成技术接力。近五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等顶刊发文500余篇,竞赛获奖数量年均增长40%。

  竞赛搭建平台 十年树立标杆

  由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主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GAM”杯大学生生物质材料创新大赛十年间吸引30所高校、300+支队伍同台竞技。2025年大赛以“新质赋能”为主题,聚焦生物质材料绿色应用,为研究生提供技术验证与产业对接平台。正如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会长刘能文所言:“大赛已成为产学研用融合的枢纽,让青年智慧在碰撞中点亮产业未来。”

  二、产教共生:从学术前沿到市场应用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林业工程学科构建了“政府链-产业链-学术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生态,通过场景化实践打通“实验室-生产线-市场”全路径。

  重构实践空间 对接产线现场

  学科创新性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会移至恒丰纸业、森鹰窗业等5家基地,由企业专家主导选题评估,确保研究方向直指产线痛点(如胶黏剂成本控制、无菌地板工艺优化),从源头破解学术与产业“同质化”问题。2025年7月,学科联合龙江森工集团建成省内首家林业科技小院——“鹤北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搬至林区。

  创新融合机制 共建赋能共同体

  2025年1月7日,全国首个生态产教融合共同体由东北林业大学、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林业工程学科深度参与其中。基于生物质材料研发优势,与山东新港集团共建的全球首条10万吨生产线,将李坚院士团队绿色无醛人造板技术(转化175万元)转化为《胶粘剂》课程案例。同时,研究生研发的专利直接注入生产线,技术到课堂周期缩短60%。

  赛事反哺创新 服务产业需求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量子丰光-碳量子光肥”已服务黑龙江山河农场实现农田增效;“粕物新生”胶黏剂项目获国赛铜奖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并正通过木质新型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加速产业化。

  三、双轮驱动:从学科交叉到人才输出的系统创新

  林业工程学科充分利用“赛创协同”与“产教融合”双引擎,聚焦国家双碳战略与林业新质生产力需求。

  交叉学科前沿 科技引领创新

  2024年学校以林业工程学科为重要支撑,成立国内唯一林业类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智慧林业、资源低碳利用、生命健康”三大方向,构建人工智能+林业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地,为双碳战略培育复合型领军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未来技术学院双轨制培养的首批研究生已开展“木质基生命健康传感器”等前沿课题攻关,推动生物质材料向高附加值领域跨越。

  林业工程学科始终以“双碳战略”“生物经济”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主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人工智能+林业工程”“生命科学+生物质材料”等跨学科融合,构建了以“木质材料功能化”为核心的交叉课程体系,将“跨学科思维”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流程。首批参与跨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已围绕“木质基生命健康传感器”“智慧林业碳汇动态监测材料”“生物基可降解包装材料”等前沿课题开展攻关——这些课题既依托学科的传统优势,又融合了前沿技术,直接指向产业高附加值领域。部分课题已孵化成“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通过竞赛验证技术可行性,反哺科研深度;同时,课题方向均源自产业需求调研,确保科技创新“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

  深化双师培养 创新教育范式

  郭明辉教授团队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创新“五步教科融合法”,将思政育人“五维”路径与“五金”能力体系(金融链、技术链、创新链、服务链、领导链)嵌入培养全周期。学科引进企业首席科学家担任产业教授,推行教师“工程实践轮岗制”,双师型教师占比提升至45%,解决“产学研能力弱化”痛点。

  拓展全球视野 扎根本土实践

  在2025年新时代林业高等教育研讨会上,林业工程学科深度参与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福州共识”,强化“使命担当+科技赋能+协同机制”。通过国家外专局“111计划”引智基地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名校合作,近三年选派10余名研究生赴海外交流,同时深度参与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产业规划,让科研扎根黑土地。

  结语

  以木为媒,智造未来。从全国首条生物质材料生产线落地,到《Science》系列论文的学术突破,再到十项省赛金奖的集体绽放——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学科正以“赛创共融、产教共生”之笔,书写研究生培养的“东林范式”。正如学科带头人郭明辉教授所言:“我们培养的‘新林业工程师’,左手握科技利剑破解产业难题,右手执创新火炬攀登科研高峰。他们将在生物经济的星辰大海中,定义木材的未来坐标。”(文/郭明辉、梁大鑫、张彦华)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