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贵港一女生考上清华大学,学校奖励其100万元奖学金,引发关注。
视频显示,贵港市某民办学校颁奖大会上,一名女生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张“清华大学奖学金100万元”的奖金牌,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厚厚几沓百元现金。
百万现钞的视觉冲击,再次将民办教育的功利化现状推向舆论中心——在商业逻辑的裹挟下,教育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异化过程?那些堆放在凳子上的钞票,既是对优秀学子的褒奖,更像是对教育初心的质询。
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发出通报,该校涉嫌“借机宣传炒作学校高考成绩及录取结果,引发关联炒作教育领域中功利化倾向与公平性诉求等内容的传播”,严重违反相关规定,责令立即制止。
深入观察该校的奖励机制,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资本逻辑链条:从三年前“清北奖30万至50万”到如今直接飙升至百万量级,这种涨幅远超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暴露出民办教育市场的畸形竞争生态。
重金悬赏背后,是精心设计的商业闭环:用天价奖学金制造话题效应,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再通过这批学生的升学成绩强化品牌溢价,最终将成本转嫁给普通学生家庭。这种“以优养校”的模式,本质上是用教育公平换取商业利益。
当然,民办教育的压力确实应该被看见。在公办学校享有政策倾斜背景下,民办校不得不寻找差异化生存策略,但任何突围尝试都不能以破坏教育生态为代价。
当前某些民办学校陷入的怪圈令人忧心:越是依赖重金奖励,就越需要提高学费;学费越高,普通家庭就越难承受;生源质量下滑,又迫使学校加大奖励力度吸引优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扭曲的价值观传递。当清华录取者获得百万奖励,而普通高校学子仅得数千元时,这无异于向青少年宣告“赢家通吃”的法则。教育一旦沦为赤裸的利益算计,培养出的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非心怀天下的建设者。
自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唯分数、唯升学”的明面宣传虽被禁止,但变相炒作从未停止。某些学校将“状元展示”改头换面为“人才培养成果展”,把升学率比拼转化为“名校奖学金标准公示”。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反映出教育评价改革在基层落实中的乏力。
破解当前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策层面应当细化民办教育办学标准,学校层面需要探索真正的特色办学之路,社会层面则要树立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当社会整体不再用录取通知书上的校名来丈量人生价值时,教育才能回归其本质——不是制造神话的流水线,而是滋养生命的百花园。
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起点回望,这场风波或许能成为价值重塑的转折点。
当我们不再用钞票堆砌教育成果,当学校不再用状元装点门面,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最崇高的使命——不是商业竞技场上的赌注,而是文明火种的传递、灵魂唤醒的艺术。这需要制度设计的智慧,需要办学者的坚守,更需要每个教育参与者对功利主义的自觉抵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