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2025年7月,湖南工业大学“青年燎原”社会实践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之旅”。这支平均年龄仅21岁的队伍,以创新思维为桥梁,将红色精神、文化传承与多元艺术形式深度融合,开创了“宣讲+”新模式。从皮影戏的光影交织到墙绘艺术的斑斓色彩,从直播互动的即时传播到微视频叙事的细腻呈现,他们让青年之声深入社区与苗乡,让红色基因与乡土文化在基层深深扎根。
光影交错间,红色故事跃然幕上
“原来影子也能演绎革命故事!”在佘家村的夜晚,昏黄的灯光下,队员们手持皮影 ,生动演绎《朱德的扁担》,7岁的胡彬彬踮脚凝望幕布上跃动的人影,眼中闪烁着新奇与兴奋。实践队巧妙地将红色宣讲与非遗皮影艺术相结合,通过《朱德的扁担》《大国脊梁:邓稼先》等原创剧目,将红色故事生动再现于苗乡侗寨与株洲的社区课堂。皮影成为讲好红色故事的“活教材”,非遗技艺成为红色精神的“传声筒”,孩子们在光影中领悟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家长们在熟悉技艺中重温历史记忆,红色基因在光影的照耀下植根于人们心中。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展演红色皮影剧目。余矜瑶 供图
脚步丈量间,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实践队踏上红色寻访之旅,重走长征路,走进了红七军指挥所,实地探访左权、李立三、耿飚等革命先辈故里。在旧址展厅的文物前、在先辈生活过的院落里,队员们聆听英雄事迹,追溯峥嵘岁月,深刻感悟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赤诚与担当。
队员们将所见所感凝练成生动宣讲内容,拍摄《最美湖湘红》系列宣讲视频,以史实讲述与场景再现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网友透过屏幕触摸历史温度;同时走进社区开展沉浸式宣讲,通过情景剧演绎、红色故事分享等形式,与居民面对面重温先辈精神。
“每一处红色旧址都是一座精神灯塔,”队员们表示,希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宣讲,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图为实践队员重走长征路。余矜瑶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探访红七军指挥所旧址。余矝瑶 供图

图为实践队拍摄宣讲视频。杨俊亮 供图
笔墨挥洒间,精神图谱跃然墙上
枫香小学的围墙边,一幅生动的墙绘正在逐渐成形。队员们挥洒笔墨,将“长征精神”等红色主题融入其中,灰白的墙面逐渐被斑斓的色彩覆盖,农耕插秧、“推广普通话”的标语等画面渐次浮现。
队员们与校长反复沟通,从“体现苗乡特色”到“让孩子易懂”,经过多次修改,最终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进行创作。绘制过程中,他们从清晨忙到傍晚,颜料桶在阳光下发烫,画笔反复勾勒。如今,这幅23米长的斑斓画卷已成为佘家村的“文化新地标”,孩子们围着认读拼音,村民驻足端详“农耕图”回忆往昔,红色精神与乡土文化在色彩中交融共生。

图为实践队员绘制墙绘照片。杨俊亮 供图
云端互动间,非遗宣讲焕发新生
田间地头架起三脚架,果蔬大棚变身直播间。队员们围绕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法治宣传、基层治理等群众关切主题,‘蹲’到实际场景中,带着任务去调研,带着思考去宣讲,以乡音俚语、身边故事,甚至苗寨非遗工坊的独特韵味,将党的创新理论化为可触可感的身边叙事,线上线下为村民送上“接地气”的宣讲体验,从当地红色保长的传奇故事,到民族团结精神的薪火相传;从廉洁立身的家风家训,到现代乡村善治的创新传承;从非遗技艺的守正出新,到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地生根 —— 实践队以青年视角深度解读政策内涵,用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把党的声音传遍田间地头,让理论宣讲“见缝插针”,让文明新风融入乡村烟火气。

图为实践队员入户宣讲调研。周卓阳 供图
从皮影到墙绘,从直播到微视频,“青年燎原”社会实践队以青春的视角解构传统宣讲,让红色文化与乡土情怀在多元形式中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青年对“传承有温度”的深刻诠释。当历史接上地气、传承融入青春,信仰的火种必将燎原成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通讯员:谭涵 王双金 吴思衡 沈文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