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探寻苗族蜡染技艺精妙,7月31日,西华大学“雷锋青年行”实践团踏入僰人故里,在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苗族蜡染工坊之间,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之旅。此次行程满溢蓝靛芬芳,实践团成员不仅触摸到苗族蜡染技艺的千年脉络,更在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中,领悟了“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

图 1 西华大学“雷锋青年行”实践团在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前合影
在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苗族蜡染展区以“从棉麻到纹样”的独特叙事方式,缓缓讲述着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发展历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简单的蓝白之色,却绽放出无比繁盛的美感。实践团成员驻足于一幅幅蓝底白花的织物前,仔细端详蜡刀游走后自然形成的 “冰纹”。这被誉为 “浑然天成的艺术神迹” 的冰纹,承载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与独特的审美哲思。

图 2 西华大学“雷锋青年行”实践团参观苗族蜡染展区
麦秆画展区同样精彩纷呈,与蜡染展区交相辉映。匠人们凭借熨烫、拼贴等精湛技艺,将普通的麦秆变成了牡丹图等艺术珍品,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让实践团惊叹不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过一件件器物,生动展现历史,让青年学子在触摸文物中坚定文化自信,这些展品看似静止,实则是充满活力的文化基因库。

图 3 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麦秆牡丹图
午后,新生代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刘宇老师手持铜制蜡刀,在纯棉白布上流畅地勾勒出美丽纹样。老师边示范边详细讲解,蜡刀在她手中运用自如,尽显扎实的技艺功底。当队员们亲自拿起蜡刀尝试时,才真切体会到“匠心”二字的沉重分量。在几个小时的创作过程中,蜡液凝固速度难以把控、纹样疏密难以调节等难题不断涌现。尽管最终完成的作品被刘宇老师称赞“颇具拙趣”,但大家都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并非简单的技艺复制。正如刘老师所说,需要坚持与热爱,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性子,这不仅是非遗传承的秘诀,也是人生的重要哲理。

图 4 新生代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刘宇老师讲解如何绘制蜡染图样

图 5 实践团成员正在完善蜡染作品
苗族蜡染作为国家级非遗,为珙县文化增添了厚重底蕴,成为了珙县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筑牢了城乡文化形象的根基。通过这次文化寻根之旅,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到,青年力量与非遗传承相互共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必将让民族文化基因更加璀璨夺目。这光芒中,蕴含着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密码,非遗技艺的守护是共筑文化家园的接力赛。

图 6 团队同蜡染作品合影留念
活动虽然落幕,但苗族蜡染的蓝白魅力与师生们的赤红热情碰撞出的火花,正持续照亮传承与创新的道路。参与活动的师生们表示,通过近距离触摸千年非遗的肌理,不仅深刻理解了蜡染工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密码,更从中汲取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融合的灵感。师生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更多传统工艺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实践,让古老的蓝白纹样在新时代的建筑语境中焕发新生,让青春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鲜活注脚。
团队名称:西华大学“雷锋青年行”实践团
指导老师:曾乙珍、谢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