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的古城,曾见证过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的烽火岁月,回荡过抗日救亡的呐喊声,镌刻着无数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足迹,更因那段熔铸着赤诚与担当的红色历史而愈发厚重。6月30日至7月16日,洛阳理工学院智能车辆工程学院以“聆听百岁初心,缝制青春信仰”为主题拉开了暑期实践的序幕。从红色场馆追寻先辈足迹,到穿越世纪聆听历史回响,队员们在行走中,触摸着这座城市深处跳动的红色脉搏,于古今交汇间,读懂初心的重量,唤醒青年的担当。
寻访抗战记忆,启幕红色寻访之旅
经过多方探寻,实践团队成功专访到了97岁抗战老战士吴焯英奶奶,通过文字记录、视频拍摄等多元方式,细致收集整理其战争经历、生活细节等珍贵口述史料。
小军毯里的信仰坚守
访谈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吴焯英老人衣柜中珍藏的一件小军毯。1945年1月,她以后勤人员身份投身抗战,这件军毯便是当时所得。抗战期间,她随部队历经多次战略转移,于1947年1月1日光荣入党。吴奶奶回忆,当年在威海时,她仅着一件单衣,组织便为她配发了这件小军毯,她一直悉心保存了八十年。从那时起,“永远跟党走”便深深镌刻为她的坚定信仰。

三年烽火岁月,三次星夜急迁,她身中两处刀伤。在军服厂工作时,即便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仍需浆洗沙线。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劳作,让她患上严重的风湿病,骨关节、腰椎变形等,至今已接受七次大手术。但提及这些经历,老人坚毅的说到:“他们见我年纪大都不敢让我做手术,我主动要求,让他们放心大胆的手术,我是共产党员,肯定扛得住!”

投身建设,初心历久弥坚
抗战胜利后,吴焯英积极投身基层建设,1957年参与创办洛阳理工学院的前身——洛阳建材校,将青春与热血融入教育事业。即便退休后,她仍坚持抄写党章,如今已完成六本手抄稿。从胶东农村的纺织女工到投身教育建设的开拓者,她的人生轨迹串联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阶段,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临别时,吴奶奶寄语实践团成员:“你们正青春,要永远不忘共产党。毕业后为国家服务,要永远记着党的恩情,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对她而言,奋斗不是一时的冲刺,而是从16岁到97岁从未停歇的脚步,是每次面对挑战时重新开始的勇气,是身居养老院仍牵挂国家大事的热忱。这份历经岁月沉淀的信仰,在她眼中愈发坚定。

赓续红色血脉,明晰青年担当
实践团成员在采访中数次红了眼眶,心头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揪着 —— 或许是吴奶奶话语里藏着的岁月风霜,或许是她布满皱纹永远都无法伸直的手指。听着她用平静的语气讲自己受的刀伤、穿过了急流、住过废墟中残存的茅厕,有人悄悄别过脸抹了抹眼角,也有人攥紧了手里的笔,只觉得此刻的安静里,藏着比任何语言都更重的力量。
走出吴奶奶家时,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负责摄影的冯恒烨突然开口:“她总说‘你们年轻人真好’,可我觉得,是她这样的人撑着,我们才有底气说‘真好’。” 话音落了,没人接话,却都在心里默默较着劲 —— 那些被岁月磨亮的坚韧,不该只封存在故事里,该由我们接过来,变成脚下的路。
整理采访笔记时,有成员在 “乐观” 两个字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向页脚的 “行动”。大家忽然意识到,眼眶发热不该只是感动的终点。吴奶奶说 “当年我们想着能让日子过好一点就行”,而如今,我们站在她盼了一辈子的 “好日子” 里,更该想的是,怎样让这样的好日子,能被更多人攥在手里,能传得更久、走得更远。
讨论实践报告框架时,有人提议加一章 “青年可为之事”。从记录吴奶奶的故事,到梳理她经历的时代变迁,再到对照当下的社会需求,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藏着悄然生长的决心。或许我们现在能做的还有限,但至少该像吴奶奶那样,把 “担当” 两个字,活成具体的样子 —— 是扎实学好的每一门课,是走向田间地头的每一步,是接过接力棒时,那句毫不犹豫的 “让我来”。
夜里的实践日志里,有位同学写道:“眼泪里不该只有心疼,更该有火种。她把苦难酿成了光,我们就该让这光,照亮更年轻的路。这大概就是传承吧 —— 前人为我们撑伞,我们为后来人铺路,而铺路的石子,就是我们今天埋下的每一分担当。”
实践团将继续深挖吴焯英老人跨越烽火岁月、投身教育建设的奋斗历程,凝练“自力更生、教育报国”的精神内核,以原创红色情景剧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讯员:宗雪婷 冯恒烨 张子瑜 王风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