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连樟村点赞!碧职的他们好样的!
来源:     2025-7-18 16:10:00
 

当美育的种子播进乡村振兴的沃土,便绽放出精神共富的繁花。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艺薪传”团队,以理论为炬、实践为犁,在总书记考察过的英德连樟村书写新时代答卷!

在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有这样一群充满活力与担当的师生。他们响应“三下乡”百千万工程号召,扎根英德连樟村,用美育赋能乡村精神共富。如今,他们的付出收获了连樟村村民最真挚的点赞——这是来自服务对象的最高认可,更是对“红艺薪传”项目价值的最佳印证。


连樟村“红艺薪传”第二期开班仪式


一、“三下乡” 百千万工程:红艺薪传,美育赋能

“三下乡”百千万工程为青年学生搭建了扎根基层的平台,而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共筑未来突击队”始终聚焦一个核心:以美育为桥,助力连樟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红艺薪传:美育赋能连樟村精神共富”项目的诞生,源于对乡村振兴深层需求的洞察。正如傅才武、高为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中提出的,精神共富不仅是物质富裕的延伸,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维度——它需要通过文化浸润、价值引领,让乡村群众从“物质富足” 走向 “精神丰盈”。连樟村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标杆,其精神文化建设的探索,对全国乡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二、实践成果:让美育在乡村落地生根

现在走进连樟村,随处可见“红艺薪传”的印记:

1.艺术点亮生活:师生们开设绘画、音乐、舞蹈、太极等培训课程,从孩童到老人都拿起画笔、唱起山歌,村民的艺术创造力被悄然激活。村民芳姐说:“以前农闲时就看电视,现在跟着老师学画画,觉得日子更有滋味了。”

2.红色文化焕新:团队深挖连樟村的革命故事与奋斗历程,创作红色舞台剧《送你一朵小红花》、歌曲《连樟新貌》等作品,在村晚汇报演出时掌声雷动。“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演出来更让人感动!”村民们的反馈道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

3.党建共建文化阵地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通识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与连樟村党支部2023年签署了党建共建协议,共同打造 “红艺文化驿站”,这里不仅是书画展览室、文艺排练场,更是党员学习交流的红色阵地和村民议事、读书的精神家园。每月一次的 “红色故事会” 党建活动,让文化活动更有思想引领力,让党建活动更具群众吸引力。学院还协助村里建立了“党员美育先锋岗”,由党员带头参与文化活动组织、艺术课程教学,形成了 “党建引领、美育聚力” 的良好局面。


2023年11月党建结对共建,服务乡村振兴


三、理论支撑:锚定精神共富的核心要义

傅才武、高为在研究中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自主性与创造性”“差异性与不可复制性”等特征。“红艺薪传”项目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

1.尊重主体自主性:项目不搞 “单向输出”,而是引导村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角。比如村民自编自演的广场舞《连樟幸福谣》,将生活场景融入舞步,成为村里的“爆款节目”。

2.彰显文化差异性:团队拒绝“模板化”美育,而是结合连樟村的客家文化、红色历史定制方案。例如用客家山歌调改编红色歌曲,让传统与时代实现共鸣。

这种实践精准呼应了“精神共富不是同质化,而是让每个乡村都拥有独特文化标识”的理论内核,为乡村精神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四、碧职师生的风采与担当

在连樟村的田间地头、文化驿站,“共筑未来突击队”的师生们用行动诠释担当:

为了让课程覆盖更多孩子,他们每天步行3公里往返于各个自然村;

为了赶排红色舞台剧,师生一起在灯下打磨台词,直到深夜;

为了让“红艺文化驿站”持续运转,他们培训了3名村民志愿者,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看到村民眼里的光,就觉得一切值得。”团队叶柔娌同学说。指导教师团队则表示:“这不仅是服务乡村,更是一堂鲜活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精神共富’的分量。”

五、未来展望:让红艺薪火在乡村永续传承

连樟村的点赞,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红艺薪传” 项目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成绩,而在于为乡村精神共富探索可持续的路径:下一步,团队将深化党建共建成果,与连樟村党支部共同开展“红色美育讲师团”培育计划,培养一批扎根乡村的文化带头人;建立“校村共建”长效机制,每年选派师生接力驻村,同时推动碧职院的艺术资源与连樟村需求精准对接;整理项目经验形成《美育赋能乡村精神共富工作手册》,为更多乡村提供参考,让 “连樟经验” 辐射更广。正如傅才武、高为所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红艺薪传” 的使命,就是让美育的种子在连樟村扎得更深,让精神共富的繁花在更多乡村绽放。


“知”连樟


“感”连樟


“绘”连樟


“舞”连樟


“从‘外来者’到‘自家人’,我们与连樟共成长”

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碧职师生用美育为连樟村的精神共富注入活力。这份来自乡村的点赞,见证着教育的温度与青年的担当。而“红艺薪传”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精神共富的路上,每一份坚守都值得被铭记,每一次传承都充满力量。

编辑:陶泱霖 陈天舒

摄影:蔡志行 赖泳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