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与多模态技术迭代的推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企业数量逾4400家。伴随《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落地,AI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向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场景渗透。如何跨越技能鸿沟与伦理风险,构建"人机共生"新范式,成为产业纵深发展的关键课题。作为问今课堂的联合创始人宋少朋在技术突破与普惠教育双重命题下,计划未来三年内建成覆盖超1亿用户的智能化综合学习社区,全面助力用户构建面向未来的多领域核心竞争力。宋少朋指出:“AI虽然不会代替人类,但会用AI的人将重塑绝对竞争力”
一、技术、政策双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
技术突破:Deepseek、GPT系列、ResNet等大模型迭代推动计算机视觉准确率超人类水平,生成式AI工具已覆盖医疗影像识别、多语言客服系统、创意设计等众多领域。
-
政策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将AI列为新质生产力核心,我国目前算力规模全球第二,为技术普惠奠定基础。2024年国内大模型数量占全球总量36%。
二、产业落地中的结构性矛盾
-
能力分化加剧: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机构(UNCTAD)发布的报告中,该机构对自动化和就业岗位流失提出了担忧,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会影响全球 40% 的工作岗位。
-
伦理风险凸显:算法偏见、数据隐私泄露事件年增45%,生成式AI误用引发的决策依赖问题亟待规范。
三、普惠教育破解发展瓶颈
宋少朋指出:AI教育需实现三重跃迁,技术门槛下沉至蓝领及国民生活群体、学习路径匹配产业场景、社会认知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创造。这都将推动技术红利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化,避免技术垄断导致的GDP增长损耗。
据了解,问今课堂将致力于“技术引领、应用普惠”的理念,将前沿AI技术转化为可实操的多领域应用竞争力,目前已形成“课程研发+场景实训+长效服务”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生态。作为AI技术普惠化进程的推动者,将持续深耕、深化“技术+场景+服务”的创新融合,不久的将来还将拓展AI数字人、音乐创作、心理、育儿、大健康、职场办公等更多的使用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