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农业科技的力量愈发关键。云南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宾川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聚焦速测技术在当地农业的应用,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贡献青春智慧,成果斐然,获多方认可。
宾川县作为“中国早熟葡萄之乡”与“优质柑橘基地”,水果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37.05万亩,总产值86亿元。但繁荣背后,农业种植面临诸多挑战,如土壤地力下降、灌溉资源浪费、科技普及不足等。在此背景下,云南农业大学“农”的传人·青春之光实践团利用学生寒暑假多次奔赴宾川,联合当地科技小院,开展了累计27天的实践调研之旅。

▲与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成员合影留念
实践团成员深入宾川县10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农资售卖店,与4家科技小院、众多农资店及农户交流。在与种植户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位葡萄种植农户提到,虽有水肥一体化设施,但葡萄品质却逐年下滑。成员们现场查看,发现滴灌带铺设杂乱、肥料使用不合理,随即借助科技小院速测工具检测,发现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衡,并为其提供科学施肥建议。成员们还参与农户日常劳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坚定服务乡村的决心。

▲深入一线,访谈农户

▲实地调研,访谈农资店

▲实地调研,探究土壤问题

▲深入一线,访谈农户
基于此次“三下乡”实践调研,云南农业大学吉春雨、朱丽萍、刘雨薇等同学在狄义宁、祖维娟等老师指导下,撰写了《速测兴农——宾川县速测技术使用率及其原因探究》调查报告。报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科学方法,深入剖析宾川县速测技术推广现状。调研发现,农户对速测技术认知与接受度不足、技术体系存在缺陷、政策支持与执行脱节、农技服务能力薄弱、经济与地理条件制约、推广模式效能低下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速测技术在宾川的推广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对策建议。政府层面,构建协同制度框架,破解“政策悬浮”困境,打造双向赋能的农技服务网络,重构农技推广关系,培育三元契约关系;技术层面,简化操作流程,开发适配设备,构建补贴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方面,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回访机制,研发低成本技术包;企业层面,推动技术标准化,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推广服务模式。
该报告成果显著,得到多方高度认可。大理白族自治州植保植检站与宾川县科学技术协会分别出具意见采纳证明,认为报告对开展植物保护相关工作、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观点和建议将应用于实际工作,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赵飞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重要回信精神,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路径,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此次云南农业大学学子的“三下乡”实践调研,不仅为宾川县农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为青年学子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树立了榜样。未来,云南农业大学将持续深化“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用青春力量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狄义宁 吉春雨 黄璐 狄晓满 洪墩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