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至28日,北京市东城区2025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素养成长型课堂建设”学术年会启幕。本届年会以“智慧教育赋能教育强区建设 深化素养成长型课堂变革”为主题,汇聚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全国多省市教研机构代表,通过“主论坛+5大分论坛+12场课堂实践展示”,系统呈现了东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东城经验”。
2025年3月28日下午,分论坛五以“同心共筑教联体 聚力同行谋新篇”为主题在北京景山学校举办,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代表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可行方案。本次分论坛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景山学校承办,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德育科科长张婷主持。

探索实践,锚定协同育人方向
东城区教科院副院长廖文胜指出,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关键路径。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东城区肩负着探索创新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使命。此次论坛旨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凝聚各方智慧,破解协同育人中的实践难题,推动东城区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希望各位与会代表共同为打造具有东城特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贡献力量,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果展示,彰显实践成效
首先进行学校“教联体”建设成果的展示,由北京教育宣传学会副理事长董城主持。故宫博物院社教部主任范雪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陈沫江、东华门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梁珊珊、学校班主任代表李彬及家长、校友代表李依婷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建学生成长生态圈” 展示区域学校在推进“教联体”建设进程中,协同各方力量为学生成长建设良好生态圈的实践经验与创新举措。论坛尾声,北京景山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李志伟与嘉宾共同宣布成立“北京景山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旨在以校级范本辐射区域,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纵深发展。




交流研讨,碰撞智慧火花
在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省际交流研讨环节,来自北京、山东、天津等地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经验分享。
北京景山学校副校长郝立萍分享“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共促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探索”。景山学校构建起“家-校-社”三级防护体系,完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长培训,外请心理专家进校园开展心理拓展活动,同时兼顾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调查与后期反馈,优化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此外,教师全程参与社会资源引进,线上线下搭建家校社共育平台,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全方位服务。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张均帅介绍“以家长培训创新构建教育共同体——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史家探索’”。史家胡同小学打造了立体化课程体系、项目化实践体系与个性化支持系统。线上,推出日播课和周播课的微课矩阵,满足家长碎片化学习需求;线下,开展星期六家长课程、家长沙龙和训练营,重塑家长教育认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还特别借助AI赋能家庭教育,积极探索AI对家长培训的促进作用,推动家长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教育共建者。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副园长郭琛围绕“联动育人体系下的共育实践”发言。一幼依托“聚心家园”党建品牌,开展育儿讲堂、聚心热线等服务,为新手父母提供支持。在托育服务上,对环境进行适托化改造,开发特色课程。同时,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幼儿活动资源,划分文化资源带,带领幼儿走进紫禁城、天乐园等地,开展文化探索活动,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巧深入剖析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介绍实践经验。在面对各方育人目标难以统一、教育资源整合欠佳等问题时,东城区启动“家校社・共育2035”工程,建立“1+8+X”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通过分批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培训,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构建涵盖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与区域品牌课程的家长课程体系;同时充分借助数字化赋能,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探索共育新模式。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学生科科长李会红分享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和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平区自1978年首创“三结合教育”,至今已坚持47年。如今,和平区完善一类制度,出台系列方案,明确家校社各方责任;健全一套机制,建立三级联动、团队领航、以评促优机制;创新一批特色,通过建立专题家长会制度、课程科研体系,发挥“七个依托”的优势互补,形成校家社协同共育的和平特色。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一介绍青岛市以“统筹全域化、课程多元化、师资专业化、参与全员化”为核心,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创新推出“5+N”课程体系,覆盖130万家长;打造“爱润成长”等区域教育品牌,创建1703处社区服务站;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培养4000余名指导师,优化家校沟通。成效显著。未来将深化数字化赋能,融合科技、人文与自然,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家教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专家点评,指明前行方向
活动最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洪明,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田国秀分别对发言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对各学校和地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为与会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此次论坛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搭建了高质量交流平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未来,东城区将以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协同育人实践,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