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彝乡焕新途"实践队赴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聚焦系统服务、自我服务、治理服务、依法服务、智慧服务和文化服务六大功能进行深度调研。团队以专业、系统的视角,通过深度访谈社区干部和实地走访观察,解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治理在强化组织人员配置以及合理统筹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深入总结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基层治理模式与服务创新经验,为优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服务体系贡献凉山智慧和凉山经验。

图一,实践队访谈社区书记等工作人员
对话社区治理者:解码搬迁服务密码
聚焦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创新,实践队来到沐恩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首先仔细倾听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关于“双联四包”工作机制、“1357”基层治理模式等党建引领工程的介绍。实践队员发现,安置点社区紧紧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进行基层实践,持续推进自己的系统服务功能、自我服务功能和治理服务功能,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随后,团队与书记及工作人员展开座谈。当社区书记谈及昔日“悬崖村”居民攀爬老藤梯的不便与危险以及今朝“藤梯”变“楼梯”的便利与安全时,实践队员不禁感慨搬迁工作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针对社区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团队进行了模式总结与经验推广,希望能够为凉山州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二,实践队成员入户走访并记录访谈内容
入户丈量民生:从火塘边听见真实
实践队推开单亲母亲阿依(化名)的家门,一派祥和的景象映入眼帘——窗台上的绿植生机勃勃,墙角的书桌整齐摆放着孩子的作业本。在成员们问起有没有不适应搬迁后的新居时,她笑着摆摆手道:“一切都很适应。房子是搬过来按照户口本上的人头分配的,比原来的环境好很多,而且不需要我们花钱。学校离家很近,娃儿以前要摸黑走两小时山路去上学,现在五分钟就到了。”此外,实践队成员注意到,阿依家门口挂着社区统一发放的“感恩袋”,里面装着保险参保缴费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等基本资料。阿依耐心地为我们解释说,社区党员干部和楼栋长会经常来走访,看看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这些资料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中情况。通过阿依的叙述,实践队成员发现党建引领下的资源整合效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党组织网络全面覆盖,网格管理员配备齐全,组织人员配置不断加强。此外,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安置点社区也通过开设普法讲座、提供法律咨询、应用“德古调解”模式等法治手段,充分发挥了依法服务功能,为安置点治理保驾护航。

图三,实践队成员倾听书记介绍社区基本情况
探索多元赋能治理:掌握可持续发展奥秘
通过党支部书记的介绍,实践队了解到社区不断加强智慧服务和文化服务建设,多元探索赋能路径,坚持推动可持续发展。走进社区内部,队员们发现不少居民楼都安装了智慧门禁。在入户访谈的过程中,搬迁居民也现场演示了手机APP智能缴纳水电费的具体操作。当地党支部工作人员补充道,社区正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进行网格化管理,确保服务高效响应以及政策精准落地。与此同时,实践队发现社区随处可见党史学习、移风易俗政策宣传的告示牌,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因此,团队认为,通过优化智慧服务与举办移风易俗、党史学习系列活动,社区能够充分发挥智慧服务功能与文化服务功能,为安置点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文化支撑,赋能可持续发展。

图四,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此次凉山之行,西南财经大学“彝乡焕新途”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用纸笔记录,在搬迁社区的火塘边总结社区治理模式,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队员们坚持人民至上,从不断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中读取民生温度,在智慧化服务中捕捉发展脉搏,让搬迁群众的安居梦在大凉山的土壤中生根抽芽,为乡村振兴的宏图增添一笔青春注脚。
未来,西南财经大学“彝乡焕新途”实践队将继续加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地方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发挥青年才智,总结并推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治理经验,为搬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