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南县德昌学校教育集团 张兰青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过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之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心一定有相同的感受:我们肩负着非同一般的责任。作为一名校长,管理的人数少则几十几百,多则成千上万,我们必须思考:我将带领老师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领导要教育老师,首先要教育自己,以自己的爱,育老师的爱,再以老师的爱育学生的爱。只有充满爱的学校管理,培养充满爱的教师团队,才能培育出心中有爱的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才会做到胸怀祖国、胸怀天下。
教育是爱的事业。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校长是教育生态建设的“风向标”,是“师者之师”,要以育人为志业、以仁爱为情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德行为表率。办学过程中校长要善于将爱的观念和行动同思想引领、管理引领、实践引领相融合。
制度衍生爱
学校坚持用“爱”浸润制度文化,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形成教师成长荣誉圈,每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期中期末考试作为参考依据,每学期的学科知识竞赛作为主要依据,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过关;二来减轻教师在教学中因生源、教师配备引起班级差异的心理压力。出勤制度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极为人性化的一面。每天的两次教师签到,学校行政要查笔迹,抽查到岗情况,要求教师做到有事请假通报。为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轻装上阵地工作,经教代会通过,我们补充规定:早上、中午不进班教师可以推迟半小时到校,上午放学,正副班主任可轮流提前半小时下班。在老师最关注的职称评聘、岗位设置、评优评先等各项制度中,总是把师德及学生进步放在第一位,激励老师诚心诚意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踏实完成学校的每一项工作,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各级优秀评选的资格。各线布置的工作每次要求有总结及评价;每个月,学校教导处会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评出优秀班级、优秀课改教师;每学年,学校依据教师的德、能、勤、绩综合考核教师,评出各级各类优秀和先进,同时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每年的教师节学校开展了以“我们的榜样”为主题的评优活动,我们会根据教师的突出表现定制奖项:“优秀团队”“最佳搭档”“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课改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方式为学生、家长、教师推荐,教工代表、行政集体评议。如今,在制度之爱的浸润下,学校政令畅通,老师心情舒畅。
管理倾注爱
学校不断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参与机制,形成了校长室、年级组、教师三级管理网络。学校行政用细致、耐心、引导诠释服务理念,每天的巡查、随堂听课指导中典型的人和事及发现的问题,既要有记载,更要有应对;为更客观的推荐典型,年级组长及时上报各组情况;期末我们会组织教师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题,写身边的人和事。
为敦促教师做一个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并及时查找不足、推荐典型,学校为每位教师设计了“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册”。站在教师成长的角度,设置“我的基本情况”“我的承诺书”、“会议记录”“学习记录”“听课评课记录”“教研活动记载”“教育教学叙事”等项目,由每位老师及时如实填写,学校每月检查。
记录册的使用,既能使老师全面了解学校的工作思路与要求,激发教师的认同度,又能帮助老师克服惰性,养成认真学习、及时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学校在工作要求上给教师做“加法”,在心理负担上给教师做“减法”,在取得成绩时给教师做“乘法”,在偶尔的失误中给教师做“除法”。面对年老教师的体弱,给予关照和减负;面对中年教师的压力,给予关怀和援助;面对青年教师的浮躁,给予关心和引导。骨干教师我们侧重发挥其辐射作用;进步大的教师我们侧重提供平台,加强锤炼;薄弱教师我们侧重引导指导,结对帮扶。
实践渗透爱
教育就是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感受幸福。校长首先应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校长要有坚决的态度做出良好的示范引领,将办学理念、愿景管理自然而然地为老师所接受。
教育无处不在。对学生的教育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爱与尊重。
有一天值班,在门卫处翻阅杂志,一男孩急匆匆地进来,大声说:“我要钥匙,打扫音乐室卫生。”话音未落见到我脸色略有变化,我笑着对那他说:“这个阿姨姓严,请你再说一遍。”“严阿姨,请你把音乐室的钥匙给我。”
教育润物无声。对教师的指导示范比说教更有分量。
四年级一个叫邵帅的男孩,不知给老师带来了多少麻烦,如在教室里往矿泉水瓶里撒尿、上课自己不听课还打扰同学、课后闯祸、从不完成家庭作业、成绩拖后腿等。两位老师的耐心和激情在一次次说教与鼓励中消磨殆尽,老师的操心让孩子爸爸过意不去,在又一次犯事后爸爸只好提出带他回家,停学,带到了工地。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和孩子爸爸进行了一次谈话,地点选在老师办公室。通过和家长交流,该班老师和我一起明白了这是个可怜的无人管的孩子:妈妈跑了,爸爸打零工,经常喝醉,孩子中午饭有时在邻居家,有时在姑妈家,晚上等到将近十点爸爸才回。我们的谈话结束后,老师平日谈他变色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之后师生的相处明显有了改观。
教育需要同情心。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特殊的孩子葆有强烈的同情心,并将这种可贵的品质外化为行动。
刘某睿,城区学校人人皆知的特殊孩子,四年级转到我们学校,担心老师不理解,在教师大会上我跟老师们简单介绍了他的情况,“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他的成长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烦恼,也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也很希望别人能帮我一把。”善良的肖敏老师和四三班的孩子们接纳了他,两年的时间,学校行政、他们班的任课老师和学生都关心他、包容他,各方面进步大。
黄某毅,智障的孩子,以前上课,老师稍不注意,他就溜出教室,老师要满校园寻找,四年级起,好说歹说怎么都不肯进教室,上课时段,他一定在教室外,或操场、少先大队部、图书室,无论他在哪,总有老师关注他,和他聊天,陪他打球,给他食物,原来沉默寡言的他,有时会说: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最喜欢xx老师,也喜欢xx老师。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既然学不了知识,就成全他做个开心的孩子。
刘同学,基本无法与之交流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随意大叫,自己学不了,很大程度上影响周围同学,母亲精神病犯者,监护人是外婆,外婆不放心,天天在教室外陪着,跟外婆谈起,外婆总是泪眼婆娑,试试让外婆在教室里陪着他,开始的效果是他能安静地上课,一段时间后发现他的字越来越好,再后来能独立完成作业、期中考试语文数学都上了90分,还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写字比赛。外婆脸上写满了希望,感激任课老师从不嫌弃祖孙俩,天天主动帮班上清理卫生。
教育无需大道理,需要小情怀。谭运霞、袁佩连续十天半月为住院的学生补课;李舒花一学期的时间去感化一个个性极强的学生家长;每届一年级的老师坚持每天将学生送到校门口或家长手中;谈及班上的学生,邓平总是笑眯眯地说“我们班的都是好孩子”;陈杰无微不至地照顾小产的班科老师一度成为学校的美谈;周末龙玲好几次被学生奶奶约出来给孩子讲解题目;去益阳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有几个困难学生的用品是老师共同置办的;圣诞节,老师们会将孩子们带来的苹果洗净切好分发给学生。
爱的文化在积淀,爱的教育在绵延。如今,学校“以爱育爱”的观念已根植于德昌小学每一位师生的心中。爱的教育像一条生命的纽带连接着师生的心,凝结着师生的智慧和力量。爱的传递没有终点,我们希望老师将善良、上进、友爱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一路芬芳、一路欢歌。学校将秉承以爱育爱的精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层次和品味,谱写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