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彩云之南乡村兴,青春实践踏征程||这个夏天我们到了弥勒
来源:     2024-10-10 14:51:0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扎根基层体验民情、服务民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彩云之南乡村兴,青春实践踏征程”实践队深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从大城市而来,深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做调研,这样的社会实践正是中国民航大学学子们向往和期盼的。

2024年8月1日带着对云南彝族阿细文化的浓厚兴趣,共青团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委员会“彩云之南乡村兴,青春实践踏征程”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在弥勒市开展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去往弥勒的列车上,队员们利用路途的时间,结合此前线上会议对具体工作展开了讨论,继续完善了问卷和采访提纲,进一步明确成员分工,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制定了相关工作预案。到达目的地后,实践队员们又进行了踩点工作,包括联系采访对象、约定采访时间、机器调试等工作,为后面几天实践的开展做足了准备。

弥勒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被誉为“滇中后花园”,是一座面积约4004平方千米的绿色宝库,人口约55余万,汇聚了汉、彝、傣、苗等多个民族的智慧与风情。这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氧吧。弥勒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东邻文山州,西接红河州首府蒙自,南连越南边境,北靠昆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滇东南的重要门户。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弥勒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实践队首站来到了弥勒市博物馆,弥勒市博物馆是展示弥勒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展厅共有二层,一层基本陈列由序厅、家园、乡情三大部分组成,二层设置3个临时展厅,主要陈展本地出土或收藏的青铜、陶瓷器、革命文物和民族文化为主,以及在弥勒市重大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临时展览。现为红河州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弥勒市家庭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教育青年、保护文物、收藏文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意义和作用。

走进博物馆,一个由日月组成的大三弦”映入眼帘,在这副壁画中年轻男女抱着三弦仿佛在跟着音乐围着火堆载a歌载舞,演奏着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阿细跳月。

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来自弥勒的实践队员王品睿为实践队成员们进行讲解,描述着他心目中的“弥勒”,通过本次参观加深了实践队成员们对弥勒的了解,实践队成员刘雍感慨到:“走进弥勒博物馆,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尽的解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从弥勒文化的起源、传播到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与传奇。这些历史片段不仅让我们对弥勒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弥勒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弥勒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历史变迁、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的重要窗口,是城市形象的展示馆和城市历史的博物馆。

弥勒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展馆分两层,设17个展区。第二层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先导语,通过悠悠古韵·岁月留痕大美之城·盛世华章筑梦宏图·激荡未来三个篇章展示弥勒的城市名片、优势潜力、城乡规划及未来蓝图;第一层以第四篇章筑梦弥勒·锦绣宏图重点介绍弥勒的自然生态、产业布局以及市政建设等。展馆采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幻影成像、飞屏系统、大型实体灯光沙盘造景弧形LED屏、纱幕等表现手法,实现多媒体影像与实体沙盘虚实联动、信息互补。给游客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和互动体验,深受市民的欢迎。

通过对展览馆的参观,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弥勒未来的规划,同时也认识到弥勒是一个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业的城市,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也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彩云之南乡村兴,青春实践踏征程”实践队前往弥勒市新哨镇新哨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交流学习。在弥勒市新哨镇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新哨镇居民委员会相关居委会干部,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新哨镇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一些举措。

社区党支部书记表示:“新哨镇把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身联农带农光彩事业,努力探索以企带村、村企联建新路子,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企业赢的融合发展,立足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党组织牵头“引”,项目资金撬动“建”,村企合作联动“销”,实现企业农户共同“赢”。探索“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企同向,共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交流学习之后,我们前往当地村民家进行采访,当地村民王大爷表示:“我在弥勒出生,在弥勒已经生活了72年也见证了弥勒的变化与发展。小的时候家庭比较贫困也没怎么读过书,早早地就辍学回家帮忙干农活,后来随着弥勒慢慢的发展起来开始做一些小本生意,日子也一天天的好了起来,之前大部分年轻人都去外省打工,子女都是留在家里给我们老人养着,后来随着这两年旅游业的发展,工作机会也更多了,大部分人也愿意回来工作,一家人又能团聚在一起。”

后来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实际情况,感受贫攻坚成果,王大爷带领我们实践队前往他家的蔬果大棚开展实践活动。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王爷爷也耐心教导我们,也告诉我们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实践队体会到了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正含义,也感受到了科技赋能乡村的重要性。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传承与文化反哺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内涵。基于实地调研,彩云之南乡村兴,青春实践踏征程实践队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深入弥勒市可邑村,对可邑村阿细跳月文化传承与反哺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尝试研究可邑小镇以何体现特色、阿细文化如何促进乡村振兴以及文化反哺下的特色小镇何去何从等问题。

可邑,阿细语义为吉祥之地

这里居住着古远、神秘而快乐的彝族阿细人

阿细人源于天地

他们祭火、敬虎、跳月、信仰天地万灵

从钻木取火到供祭火神,阿细人世代与火结缘

从神话传说到图腾崇拜

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虎文化

从阿细跳月到娱神之舞

阿细人欢乐的歌舞四季不曾停歇

悠久灿烂的可邑文化

始终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中熠熠生光

本次实践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可邑小镇阿细跳月演员组舞蹈老师,我们实践队从可邑小镇是依托什么发展起来可邑小镇旅游业的发展是否给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等问题来展开,老师表示:“可邑小镇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山村,后来因其风景优美、民族文化丰富,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后得以发展起来,在2014年建立景区。随着景区的建立以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在以前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而现在随着景区的发展也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外出打工的人也开始减少,大家也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和照顾老人和小孩。”

采访结束之后老师也带领我们去参观了可邑小镇的彝族阿细博物馆阿细跳月传习馆等地方,通过参观与老师的介绍我们对彝族阿细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通过亲身实践去制作彝族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品。

2024年7月29日是彝族的火把节,在节日当天我们实践队前往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公园进行参观实践,去探索这一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在节日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参观了太平湖山地石漠化博物馆太平公主雕像等地方,“太平公主”为云南少数民族-彝族少女。以自然大地为画布,利用土壤、砖块、栽种修剪植物、铺设岩石和有机覆盖物的方式,通过颜色和高低的变化而完成的大型画作。从高空俯瞰,占地面积50亩的“太平公主”头戴花冠、身披霞衣,艺术感十足,震撼得令人窒息。“太平公主”,是整个太平湖森林小镇的点睛之笔,在参观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其艺术造诣之高,领略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和震撼,同时也感叹其风景之优美。

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节日期间,各村寨会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也会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此外,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随着夜幕的降临,令人期待的火把节也正式拉开了帷幕,随着欢快的音乐的响起,彝族人民穿着各色服饰载歌载舞,游客们也围着火堆与他们一起手拉手跳起了舞。火不仅带来光明和温暖,在族人眼中,节日期间点燃的巨大火把延续彝族先民用火把驱赶害虫、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民间习俗,整座城市被火把点亮,处处弥漫着热情与快乐。

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们通过访谈、参观、实地调研采访等多形式、广范围地深入了解学习了彝族阿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深刻理解了民族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精神文化和内在动力。同时,实践队成员们也看到了弥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走出了一条高品质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道路,村集体、群众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乡村振兴的步伐也越来越快。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结合专业优势与实践优势,共同探讨了彝族阿细文化发展、农产品销售、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设思路,这也让实践队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民航大学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作者:王品睿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