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内心的撕裂感?
来源:     2024-1-9 17:07:00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本地教体局举办的名家名师教育大讲堂,当期两位专家讲座的主题分别是“课程建设”和“教育数字化”。可能纯属巧合,当天也是本省高考成绩公布的日子,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场景:一边是一群教育人在线下线上畅谈教育规律、畅想教育未来;一边是整个社会因为高考而情绪激动,焦虑、急切、恐慌、喜极而泣、沮丧迷茫……我身边就有几位家里有高考生的老师在手机上查看成绩,脸上表情或喜或悲,都非常强烈。身为一个教育人,身处这样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特殊时空节点,我会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撕裂感。

这种撕裂感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学生、家长的现实需求与教育自身内在规律之间的撕裂。每年高考、中考成绩公布后的一段时间,“分数”就会成为全社会最高频的词汇。一边是学生、家长的现实需求,考一个理想的分数,上一个理想的学校,谋一份理想的职业;一边是国家战略和教育内在的规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发展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成为有一定能力、能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能够终身学习的人。

一个是专家口中的教育与多数一线教师感受到的、实际做的教育之间的撕裂。近年来,谈“未来教育”的专家和文章渐多。“未来已来”是我这一两年经常听到的话语,听得多了,一线教育工作者既有期盼也有焦虑。原因有二:一是对未来教育雾里看花,缺少清晰的认知,专家谈未来教育,对从业者提出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是很高的,很多教师对未来自己是否还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心中没底。二是与专家的言论相比,大家普遍的感觉是,自己实际的教育工作变化并不是很大,这种反差又加剧了一线教师的职业恐慌:我是不是正在被滚滚向前的时代抛弃?

这种撕裂感对我而言由来已久,我与周围的教师、校长也交流过,慢慢了解到,不少人都有这种强烈的撕裂感,通过观察我也发现,拥有这种撕裂感的教育工作者大多都是还怀有一定教育理想的人,正是怀有一份要让教育变得更合理、更有价值的责任,让大家都不能安于现状,于是就产生了这种撕裂感。同时,大家也都能感受到,在时代的大潮中,在强烈的社会舆论下,在家长无限期盼的眼神中,我们每个人个体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校长或教师,我们身在岗位上,现实或理想,两个方向的压力,我们似乎都无法对抗,于是就只能任凭这种撕裂感在内心一直存在。

经过一定的思考我也发现,只要我们跳出教育,从哲学层面来看,这个问题的本质也就能显现了,它是“实然”(实际的样子、现实的情况)与“应然”(应该有的样子、理想的状态)之间的关系。现实与理想总有距离,这二者总会有不可调和的一面,这种撕裂感其实在历史上的很多阶段、很多行业中都存在过。历史还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是处于蒸蒸日上的高速发展阶段,是处于正在走向繁荣的上升阶段,是正在走上正轨的过程中,现实总是会慢慢趋近于理想的,也就是说,实然总会坚韧地走向应然,多数现实中的问题都会逐渐得到解决,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总的来说我还是乐观的。

但即使有乐观的信念,如何在现实中找到走向理想的通道,如何摆脱一种强烈的撕裂感,如何在细琐的现实矛盾中尽可能回应理想的召唤,依然是每个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头疼的事,而这也正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首先,教育必然要体现国家的要求,同时教育也必须回应个体的当下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回应学生、家长现实关切,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也要遵循教育自身内在规律,引导广大家长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罔顾现实,我们会输掉现在;一味迎合,我们会输掉未来。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有一定决策和影响力的校长,就是缝补这道裂痕的人,我们要从现实出发,要能不断听到家长、当今社会的声音,要理解现实,但我们还要从点点滴滴的措施中尽可能地去做“纠偏”的工作,让国家的要求和教育规律、教育理解尽可能地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中,与家长、学生的个体需要取得平衡。

比如,今天的学生、家长都更看重学业成绩,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为引导学生和家长形成正确的成才观,校长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评价的导向功能,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从多种维度去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被看见,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的优点与特长。

我所在的学校,用了整整一面墙把历届每个毕业生的照片都登在上面,无一例外,我们命名它为“每个人都了不起”。在家长和社会都用成绩一把尺子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当下,教育工作者必须做这个“纠偏”和“平衡”工作。

再如,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发展,学校还必须通过课程、教学向素质教育、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靠拢。要强调艺术和体育课程的价值,除了开齐开足开好,力求规范化、专业化之外,还要让这些课程更能发挥其独特、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如体育课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四有”:有汗水、有技巧、有笑声、有尖叫。这样做了,我们才能看到体育课的育人价值与各类智育课完全不同。

修补我们内心的撕裂感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在现实和理想、家长需要与教育规律之间搭建桥梁的过程。弥补裂痕,两方面的声音我们都要听,都要理解,我们要从点点滴滴的做法中不断拉近双方。

其次,我们还要乐观地看待未来。我相信,现在与未来之间一定是渐变的关系,即使有突变,也还会有很长的积累过程,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未来会是多数人都能适应的未来,这是我乐观的基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困难,对于教育者而言,困难不在于如何适应未来,而在于如何引领未来。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只是空谈未来毫无益处,只有立足当下,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好当前教育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才能赢得未来。未来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寻找、琢磨的“太虚幻境”,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未来就在今天,通过解决现实中的各类问题就能抵达。

最后,我想跟与我同样怀有强烈撕裂感的同人讲一个电影的观后感,要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做一个心怀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前段时间热度很高的《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和高适二人不同的命运就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里往往到处碰壁、寸步难行、大鹏折翼,最终成为于事无补的愤世嫉俗者。纯粹的现实主义者看似如鱼得水,实则随波逐流,为了眼前苟且极易迷失方向、丢失分寸,最终成为油腻的利己主义者。只有心怀应然,接受实然,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让实然逐步向应然接近,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之人。换言之,认清现实真相之后,依然心怀理想,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作出点滴努力,才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英雄主义。

撕裂感,正是我们还怀有理想的证据。缓解撕裂感的良方,就是在现实中用点滴的行动慢慢向理想靠近。

(孙海忠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永锋双语实验学校)

《人民教育》2023年第22期

作者:孙海忠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