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数字径心,助力乡村振兴”红色基因传承团实践队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调研+支教”的方式于2023年7月17日-7月22日赴梅州乡镇各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主题,借助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了解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及困境,从而探讨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纾解之道。
首站,7月18日实践队来到兴宁市一所乡村学校(径心中学),获悉了该校数字教育设施的覆盖情况、数字化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推广、教师数字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亦了解了该校在面临经费短缺、教师信息化水平薄弱等诸多困难时,是如何打破数字化盲区的?

图1:在径心中学开展有关《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主题座谈会
第二站,实践队来到梅州市教发中心,该中心的负责人向实践队介绍了梅州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的“没人”“没钱”“没设备”的“三没”困境。那么,我国的乡村教育要从何处出发?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破解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难题?对于这些重要议题,该作何解答?

图2:在梅州市教育局教师发展开展《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主题座谈会
第三站,实践队通过线上视频方式与梅州市属学艺中学进行了一场“智慧教学试点经验分享交流会”。据悉,作为梅州市首个智慧教学试点学校,学艺中学拥有价值总额共500多万元的多媒体教室、电教平台、电脑室、语言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及网络,依托梅州市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开展多技术融合创新教学,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精通信息技术应用的名师典型,逐步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化融合与创新。
第四站,在五华县政务数据管理中心,负责人通过展厅的大屏幕,向实践队介绍了近年来的五华数字成果,其中涉及智慧校园这一方面,戴局详细讲述了“明厨亮灶、智慧校园饭堂、智慧考勤”等数字化成果运用。而智慧食堂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人工服务效率低下的传统食堂,它可以自动化地完成许多工作,如自助点餐、刷脸支付等。这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与质量,还保障了安全饮食问题。

图3:在五华县政数局开展《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主题交流会
最后一站,2023年7月21日,实践队以支教的方式,和广州应用科技学院“乡遇骄阳寄情寓教”五华支教队,尝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教育,为梅林镇第一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场“数字技术进课堂:五华未来博物馆”。“新奇”“鲜活”“真实”!这是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这场数字思政课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智慧化、智能化数字技术,推动思政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不仅获得了孩子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家长、老师们的赞许。

图4:在梅林镇第一小学开展数字思政课 连珩(摄)

图5:学生绘制的家乡数字博物馆作品 连珩(摄)
通过6天的实践活动,调研发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扶持和规划尚停留在教育信息化 2.0 的政策实施阶段,广东省教育厅目前尚未正式出台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市一级的教育部门也未有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规划方案,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转型缺乏整体规划。
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育体系内部的创新与发,更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回首这次的实践之旅,队员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数字教育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号召与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支持和认可。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数字化将更加深入人心,以数字变革推进乡村教育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