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竹影泥痕,古韵传世”非遗传承实践小分队踏上实地探访之旅,来到无锡惠山古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留青竹刻”的传承人乔瑜老师进行采访。团队旨在探索无锡留青竹刻文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为无锡留青竹刻的宣传与推广贡献青春的力量。
参观留青竹刻展厅,领略历史人文之韵
实践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位于惠山古镇景区内的无锡双契轩竹刻工作室,深入了解留青竹刻的历史和工艺过程。乔瑜老师作为留青竹刻的传承人,向队员们生动介绍了留青竹刻的起源和发展。她表示,留青竹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工艺,它以竹为材料,经过精心雕刻而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品。乔老师一直致力于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创新,希望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并传承这一瑰宝文化,提高人民对留青竹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工作室里,队员们仔细观察着乔老师的手艺,队员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乔瑜娴熟的手法,希望从中领悟到竹刻的精髓。乔老师手中的刀刻出了一个个细腻而生动的图案,队员们仿佛看到了竹刻作品中蕴含的故事和情感。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留青竹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团队在乔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工作室内每件竹刻作品背后富含的人文,历史底蕴。队员们了解到,留青竹刻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传承着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的瑰宝。它凝聚着农耕时代的智慧和艺术,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的表达。乔老师的言辞中透露出对传统工艺的深情与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传承千秋意重托,挑战百折情始终
为了解无锡留青竹刻的的传承现状和前景,队员们对乔老师进行了一次专访。在采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留青竹刻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挑战。根据传承人乔瑜老师的回答,得知解决文化传承,市场推广的等问题背后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如何使非遗与现代社会接轨。由于非遗是一种文化遗产,它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无论是惠山泥人还是无锡留青竹刻,它们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完全依靠手工制作。然而,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与时代脱节非常严重。例如,无论是泥人还是留青竹刻,它们都希望通过一些尝试来与时代接轨,如制作盲盒等,但这样的尝试是否能成功还难以确定,因为最终还是要看盈利和是否成为爆款。
同时,缺乏资金注入也是一个问题,例如无锡留青竹刻考虑引入资金,但资本只追求利润,投资必须考虑盈利性,这导致项目可能面临矛盾。另外,非遗文化如何与时代接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地方的非遗项目已经进行了全产业化运作,如宜兴紫砂、苏绣、景德镇瓷器等,但对于竹刻等手工艺品来说,推广更加困难,因为手工艺品制作更具挑战性。政府在提供经济支持和平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非遗仍受到关注度的限制。总的来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吸引资金注入并寻找合适的推广方式,同时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力量。
除了老师所说的,根据活动前期的问卷调研中,队员们通过数据分析也发现,无锡留青竹刻和其他非遗一样,面临一些共性的难点和痛点。
首先,当代青年普遍缺乏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责任意识,导致非遗文化逐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疏离。学生也普遍缺乏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水平,从而难以领略其中的美妙之处。
其次,调查的样本容量中绝大多数人表示,类似于无锡留青竹刻和惠山泥人等传统手工艺更难与时代接轨。这是因为其形式受限,难以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相较传统书画和戏曲,宣传难度更大。
最后,在调研惠山古镇景区中的另一项非遗项目——无锡惠山泥人的创新之道时,成员们发现其推出的文创产品,如与各大动漫IP的联动或将泥人文化与咖啡结合等做法,并不适用于竹刻的发展进程。竹刻产品属于市场高端产品,若盲目追求商业化,将失去其独特韵味。
非遗传人采风记,共话文化复兴梦
与乔老师交流过后,小队成员同样对工作室内的年轻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听队员们讲起选择传承这个手艺的初心,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坐住了冷板凳,抵制住了诱惑,潜心提升自己的技艺,打磨自己的作品,这非常难得。借此机会,小分队也对留青竹刻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第一是引入现代设计元素:在传统非遗工艺中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性的产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这可以通过与设计师合作或招募年轻人才进行创新实践来实现。
第二是加强对留青竹刻技艺的教育与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提高传承人的数量。建立非遗技艺学校或工作坊,开设培训课程,传授传统技艺和相关知识,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
第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展览,扩大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非遗项目合作,进行技艺交流与创新,促进留青竹刻的国际传播和合作发展。
活动接近尾声,实践队员们对本次实践调研活动进行了反思总结。队长钱鹏浚表示,“留青竹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队员们将继续发挥青年大学生的热情与实践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留青竹刻的宣传和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竹影泥痕,古韵传世”非遗传承实践团队的勇敢探索将继续。队员们坚信,留青竹刻与泥人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大家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光彩。(通讯员 陈谱今 钱鹏浚 赵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