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最新活动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危机专业的自强之路
来源:     2021-12-20 20:41:00
 

不久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学生补星莹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以“49个满绩,发SCI论文,拿竞赛国奖,担纲企业项目主力”的全能表现保研清华大学,引发网友“顶格学霸姐”的称赞。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郑鹏看来,学生因综合实力出众而“出圈”,是该专业“化危机为动力,从濒危到强劲”改革的缩影。

“从2018年学校为优化专业布局果断砍专业,到如今专业布局更合理、表现更硬核,杭电走出了一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为特色的专业建设与多元育人深度融合之路。”杭电党委书记王兴杰表示。

自由分流,专业面临危机

2018年,杭电宣布“将砍掉53个专业中的11个低效本科专业”,“砍专业率达20%”的做法在高等教育圈引起广泛关注。

电子信息学院是学校作为电子信息特色大学的主干学院。学院原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电等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因“定位不清晰”“与其他专业关系没厘清”“办学低效”等原因被砍。

与此同时,剩下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砍专业”大潮下也感受到了危机。2015年,浙江省规定从2017级开始,大类招生的学生专业分流时自由选专业。由于传统强势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受到追捧,其他专业遭遇生源危机。2018年“自由流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53人,仅占学院本级学生总数的约10%。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院一个年级只有10%的学生愿意选,且这10%的学生成绩基本处于本年级排名后50%。”郑鹏说,因专业前景不佳,当时自己几乎每天晚上都失眠。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偏基础研究,专业特色还未完全彰显,因此当时不少学生对专业不买账。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培养优秀人才,连人都没有咋培养?关键是把专业做好,把学生留住甚至吸引更多学生进来,在动态流动中做强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郑梁说。

这也比较符合杭电近年来专业建设的理念,专业优化本来就是动态的,专业动态理念也可以倒逼学校办学升级,一些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专业,可以通过资源重组、挖掘内涵“强身”,实现“做优做强”,从而让学生回流。实际上,专业危机中蕴含着机遇。

自强“三板斧”,招招指向育人

在“生死存亡”之际,“化危机为机遇,从自救到自强”成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们的共识。从“让专业香起来”的需求端,该专业走上了“改革自强之路”。

由于该专业教师大多来自学校科研基础深厚的微电子CAE研究所,科研造诣较深,在学生少教师多的情况下,专业负责人秦会斌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拿出来,“请”本科生入实验室,成规模地做科研。

为此,从2016年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科技训练营”。2017年时,郑辉还是一名新进讲师,名下没有研究生,他将自己准备攻关的科研项目通过“科技训练营”发布,很快招到5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其实当时学校正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虽然不是‘双一流’建设大学,但本科生生源质量毫不逊色,不少人都是做科研的好苗子。”郑辉说。

如今,本科生科技训练营的导师队伍,实现了电科专业教师全覆盖,还包纳了80%的电科专业学生。“老师们出于留住学生、吸引学生来专业的想法,都很支持科技训练营,愿意拿出项目花时间带学生,基本是对每个本科生一对一指导。随着学生科研产出源源不断,大家发觉科研育人的路子走对了。”教师邵李焕说。

随着学生在实验室接受科技训练的深入,专业课学习越来越受学生重视,从而促进了学风以及专业课体系的优化建设。“我们专业的基石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现代电路与电磁兼容。我们深度挖掘专业课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内在体系。只要课程对学生长远发展有利,我们就会开设,而且特别注重专业课的内部体系知识连接,以把握好专业育人的主线。”郑鹏说。

比如,不少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中都没有EMC电磁兼容课程,因为这门课对理论基础要求较高,且短期内作用不明显。学校结合专业的特色,是浙江省属高校中最早开设此课程的学校。而随着国内外对EMC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社会上发现杭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EMC电磁兼容课“不乏远见”。

专业育人也要辅以科技实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学生大量科技实践“力求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人才”。补星莹于2018年进入教师邵李焕的创新实验室,并成了“全能选手”。这些年以她为主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进行了多个项目开发,还和实验室本科同学组队拿了机械设计国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老师指导下,我做了升降桌等科技产品开发项目,写了几万行代码,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很不错。”补星莹说,自己得以保研清华大学,主要“得益于丰富的科技项目实践培养起来的综合实力”。

“专业建设的最终落脚处是育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探索科研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制度机制,夯实专业内涵底蕴,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素养高、全面发展的电子科学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李文钧说。

“师生相长”,专业内涵强身结硕果

随着专业建设改革举措的强力推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变得“香”了起来。数据表明,2018年到2021年,电子信息学院大类学生在自由分流中,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数分别为53人、120人、134人和144人。同时,生源质量也大幅提升,2018年学院绩点前100名的学生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概率不到10%,而到了2021年则接近了40%。“学生都是自发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且成绩大为提高,还有不少学生是从其他学院转来的。正是由于专业的基础变得更扎实、水平提升了,才能‘筑巢引凤’。显然,保住专业的初始目的达到了。”郑鹏说。

专业内涵强身的更大利好是学生培养质量的明显提升。这些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科研产出“一年一个台阶”。2018年到2021年,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分别为1篇、4篇、5篇和11篇。学生申请专利数也迎来了爆发期。2017年到2020年,学生竞赛拿奖、做项目的增长率达到了350%。考研成功率从不到10%上升到30%,直接就业的学生则80%进入华为、海康等高科技企业。

数据背后是学生满满的获得感。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最为低潮”时期选择该专业的学生范力宁,进入郑辉实验室3年,就从普通学生成长为“科研咖”。其间他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做了好几个落地项目。“进实验室不久我就产生了探究兴趣,为了做科研发论文,专业课学得很用功。郑辉老师指导我的精力投入,甚至大于指导研究生。”范力宁说。

专业强身之路同样让教师受益不少。这些年,这一专业的不少教师分别成为“科研咖”“专利指导咖”“竞赛指导大牛”以及教学名师。郑辉就因为指导的学生总共发表了11篇论文的卓越成绩,被破格评为副教授。而2016年,他上的选修课“现代仪器分析与技术”,还曾因当时专业总人数少以及学生对“这门课主要有利于科研”不太感兴趣,选修学生不到30人。近两年,随着专业整体培养水平上涨,越来越多学生想做科研,每一级选修学生都接近百人,该课成了名副其实的硬核“网红课”。

“专业是本科教育的根基,培养人才是专业建设的命根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院内勇于参与竞争、直面挑战,化危机为动力,从较少学生问津到成为国家一流专业。专业内涵强身的探索很有成效,值得推广。”王兴杰说。

作者:通讯员 程振伟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20日第9版 版名:高教周刊·探索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