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赛活动 >> 趣味比赛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中国合唱比赛何时摆脱自娱自乐
来源:中国文化报网     2008-7-2 10:10:00
 
         有人说,中国的合唱比赛或者合唱节都是在“自说自唱、自娱自乐”。前不久第三届世界汉语合唱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此次大赛仅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6个国际合唱团参加比赛。也许有人会说,此次比赛受到了“汉语”的局限,所以影响了这次合唱大赛的国际影响力。那么让我们回到两年前,2006年7月13日,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举办,当时媒体的报道是这样的——“来自国内外的30余支代表队参加本届合唱节的比赛”,国内外共计30余支啊!而同样也是2006年7月,由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世界合唱节在厦门开幕,媒体称“本次合唱节共有400多个团队参加,其中中国参赛团队达到140多个。”毫无疑问,其余的团队则来自于世界各地。2008年7月,中国将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合唱节,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报名参加此次合唱节的国际合唱团队仍然不是很多。从这样的对比来看中国的合唱节似乎真的有“自娱自乐”之嫌了。难怪我们自己主办的合唱节或者合唱大赛被人称为是空有“国际”之名。那么,我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我们有没有能力自己举办一次高规格、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比赛呢?为此记者找到了曾经参与过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有关工作的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著名歌唱家田玉斌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艺术总监王萍。

与他国存在差距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忧心地对记者说:“目前中国很多专业合唱团不是解散就是名存实亡,即使活着的现状也不是很乐观。”虽然从表面来看,中国的合唱的确没有走下坡路的迹象。单说数字,也许我们很容易萌生出一种虚幻的安全感——数不胜数的业余合唱团和童声合唱团以及所获的名目繁多的奖项,都足以使我们自豪。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差距:在中国,专业合唱团大约要3个月才能排好一部像巴赫《b小调弥撒曲》这样的大作品;而英国的职业合唱团只需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排好同样一部作品进棚录音了。许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在英国及很多欧洲国家,职业教会合唱团每天演出30分钟的音乐只花一个半小时排练,每周6天,每年40周。通常每次演出两部作品,这样算下来,一年就积累了480首不同的曲目。大多数合唱团2至3年后才开始重复自己的曲目,同时也在不断补充新作品。并且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原文演唱的,从拉丁语、法语、德语、英语到俄语,合唱队员可以不会外语,但依然唱得字正腔圆,而这对中国的专业合唱团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外来和尚会念经

    据了解,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是非赢利性的国际公益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波尔海姆市,其分支机构和办事处遍及欧洲和世界各地。自1988年以来,基金会以“MUSICA MUNDI”(音乐萌笛)为品牌,在世界各地举办国际合唱音乐节和合唱比赛,其中规模最大的全球比赛是合唱奥林匹克比赛,后更名为世界合唱比赛。世界合唱比赛已经举办了4届,得到了社会的肯定。2006年鉴于基金会在国际文化交流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荣获了在奥地利颁发的欧洲重要奖项之一的“欧洲文化贡献奖”。

    在这样的“殊荣”和世界影响力的光环下,很多中国地方政府把他们当成了“会念经”的“外来的和尚”。田玉斌认为,承办国际合唱比赛这样国际性的活动会给承办城市带来很多实际效益,比如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等。而中国自己办的国际合唱节,虽然已经是办了8届,但是国际影响力、活动能力与世界合唱比赛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从请进来的合唱团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我们始终望尘莫及。

    有人称了解世界合唱节的内幕,说这个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其实不过是个“皮包公司”,它每次都从举办世界合唱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丰厚利润,并非什么“非赢利”性组织。这一说法尚待考证,可以暂且不议,但仅仅就其举办活动的世界影响力来看,我们也应该好好向其学习。2006年厦门世界合唱比赛,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歌手和各界人士参加了此届比赛,囊括了世界各国知名的合唱团体。田玉斌介绍,2006年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或许是和厦门世界合唱比赛出现“撞车”的原因,国外的合唱团来的极少,而且大部分是“旅游团”,没有真正有实力的国际合唱团。2006年的差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田玉斌指出,没有品牌知名度就没有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我们当今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打造自己的合唱品牌。

走向世界尚需时日

    然而,打造品牌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合唱事业走向世界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也只能让“外来的和尚”来念经,同时我们也要“忍辱负重”,认真地“取经”才是。对此,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艺术总监王萍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受到语言的局限性,中国好的合唱作品太少而且缺乏创新。王萍指出,我国的合唱事业无论是在声音还是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经典的合唱作品实在太少。我们现在演唱的曲目仍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能够跟上现代国际音乐潮流的优秀作品寥寥无几。

    其次,合唱需要一个群众氛围,需要演出者和听众双重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王萍认为,近些年来,流行歌曲发展势头迅猛,这一方面是大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媒体的引导。“我不能说流行通俗歌曲的出现不好,但是我认为一个民族不能太浮躁,要有一些积淀,要有一些高雅的艺术。这需要媒体的引导,对高雅艺术形式做一种传播和宣传,要倡导一种高雅艺术的氛围。”

    再次,缺乏具有强大活动的组织者。由于缺乏资金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承办方没有能力组织大型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唱比赛。据介绍,近几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都是由中国文化旅行社承办,由于该公司在国际上没有影响力,所以,邀请的合唱团也都是艺术水准平平的合唱团体,如此一来,导致国内的一些高水平的合唱团也“不屑”参加此类活动,而国外看到中国没有像样的合唱团参与,也慢慢觉得“无趣”,逐渐不再来参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正如中国指挥家、音乐家杨鸿年所说:“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综合音乐实力的是合唱团和交响乐团,希望各界更多地支持合唱艺术和合唱事业的发展,为民间合唱团体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让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人们以艺术的熏陶。”中国合唱走向世界,任重道远,尚需埋头努力。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