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法——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示例】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地理学习法——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示例】长江水系简图:
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
“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地理学习法——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示例】以半岛为例,主要半岛我国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亚洲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有索马里半岛;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岛。
认知地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二)
2.理性知识
地理学科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感性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学好理性知识,也有助于记忆感性知识。
(1)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形成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中心环节。形成地理概念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围,例如“河流是指陆地上循一定路线经常流动的水体”,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湖泊与海洋),是河流的内涵;其外延包括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概念分为以下三类。
①一般地理概念,它的外延很广,不是专指某个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类地理事物。如平原这一概念,不是指某个平原,而是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现的高原盆地、气温、气压、季风等,在经济地理中如重工业、消费城市、民族经济等都是一般地理概念。
②单独地理概念,是专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独有的特性,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较小。如长江、黄河、北京、大行山等都属于单独地理概念。
③集合地理概念,是指某一地理要素区域的特征,它的特性以地区类集而成。如中国气候、华南气候、中国少数民族、吉林农业等。
在学习概念时,应注意善于利用逻辑推理缩小地理概念的外延,增加其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缩小其内涵,完成从一般地理概念到单独地理概念的过渡,或由单独地理概念到一般地理概念的过渡,掌握地理概念的从属关系的演变联系。例如,从河流的一般概念出发,增加其内涵,河水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属性就构成了“外流河”的概念,这样外延就缩小了,不包括内流区域的河流;若进一步增加其内涵,加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属性,其外延就又缩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经路线。河口地点等具体属性,就可限定到长江等单独概念。相反,经过概括,由长江等减少其内涵,扩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岭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河流的有关概念。
(2)地理原理
①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指地理事象异同点,因为它反映的是各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因此为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形成地理概念提供了可能,学习地理特征主要采用比较法,同学们可以把各种地理事象分类列成表,进行比较学习。
②地理规律。地理规律包括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两大规律,它反映着地理事实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规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植被破坏,水上流失造成黄河水害的演变规律,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引起地理规律。
③地理成因。一种地理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引起另一种地理现象,这种反映地理事物的园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基础理论叫地理成因。例如,人地关系谐和论,板块构造学说,大气环流形成原理等。学习理论知识,要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把因果关系搞清楚,由因推果,熟练后再反过来由果追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图解法,把抽象的地图与现象的思维相结合,推求其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