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运论已不现实
高考“决定命运”的定位,直接促成了一些“家有考生”家庭的“高考核心”论:一切从考生出发,一切为考生着想。一场考试,考的不只是学生,而是整个家庭。高考虽然具有选拔的作用,但毕竟只是成长中的一个环节;高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配教育资源,并进行社会分工,但是,高考的成功与失败,在今天事实上已经不具备决定命运的作用。
———2005年6月6日《文汇报》
高考中心论负面影响大
一切以高考为中心,工厂深夜停产、道路实行交通管制等等,政府部门的关注,体现了对考生、对知识的尊重。不过有专家认为,每年因为高考,城市的正常工作、市民和谐的生活规律全被打乱,其中产生的损失及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采取更好的措施,更理性关注高考。另外有市民质疑,在高考期间开展的工商打假、环保静音行动等雷厉风行,效果非常明显。为何这些行动不日常化?
———2005年6月6日《江南都市报》
高考结束焦虑不止
高考结束了,焦虑和压力仍在孩子们心头盘桓:有的说考试结束一身松,网上“拼杀”过把瘾;没有考出理想成绩的考生情绪非常低落。南宁八中考点一位男生长叹道:“今年肯定白考了。如果让我选择,我真想跳楼!”一名考生家长说,她的孩子在两天的考试中,不停地说“死了算了”。每年高考结束后,随着考分的逐步揭晓和通知书的下发,在考生中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悲剧,乐极生悲、精神失常者有之,悲观绝望、跳楼自杀者有之。
———2005年6月10日《华南新闻》
高考可以迷信吗
出租车牌尾号为0、4、6的遭嫌弃,酒店高考房房号带4的备受冷遇,考生进考场带上“护身符”辟邪。某医院“高考避经门诊”的张秀萍医生告诉记者,除了求助于医院外,不少女生自己购买避孕药来调节月经。
———2005年6月9日新华社
你凭什么带走我的指标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陆续有外省考生到海南参加高考。海南省出台过一系列封堵政策,但今年“高考移民”更加来势汹汹,甚至有一所省外中学的整个班级几乎都移到了海南岛。当地考生这样形容他们:轻轻地你来了,轻轻地你走了,不带走一丝云彩,只带走我的指标。
———2005年6月10日新华网
教育目的是培养一流考生吗
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2004年6月7日《环球》 (成梅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