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薄到厚”―――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学
如果说将知识由“厚”到“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从“薄”到“厚”则显得相对容易些,但花费的时间更多。 其原因在于化学中有些内容是相对立的,如氧化和还原、强和弱、化合和分解、加成和消去等,有些内容是相似的,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种物质,有些内容貌似相识实则不同的,如电离和电解,产生“清浊清”现象的化学反应有很多,因滴定顺序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现象不同、图象不同的化学反应也很多,有些内容貌似不同神则相同的,如卤代烃检验卤素原子的关键步骤和验证淀粉水解程度的关键步骤,电解质的导电过程和电解质的电解过程,有些内容看则重合实则并列的,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无机基本反应,有些内容看则相关实则无关的,如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PH的大小与溶液的酸碱性等。
复习时如何从一条主线中理出知识的变化脉络,进而从一个知识或一个现象或一个步骤或一个网络中找出相关连、相似、相异、相对立的内容,就显得异常重要,因为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把知识从“薄”读到“厚”,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的理解和运用范围的把握。
如在复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时,关于如何判断弱电解质的问题,我们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本质区别是电离程度不同进行分析,得出若要判断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必须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电离平衡,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电离平衡呢?学生经过回忆前后内容得出了:
(1)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是否成计量数关系;
(2)是否存在同离子效应;
(3)稀释前后PH的变化是否与倍数一致;
(4)盐溶液中是否存在水解平衡;
(5)与强电解质反应的耗量是否与方程式的计量数一致等几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与启发,许多看起来比较抽象的知识就显得具体和有规可循了,同学们对知识的认识角度和认识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