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
“我对总理说”征文——教育家成长需要好环境
|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09-12-18 13:30:00 |
|
读完温总理的文章,深感为师者责任重大,尤其是温总理提到的“中国需要教育家”,让我感触良多。 “教育家”从哪里产生,当然是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产生。泱泱大国,人才辈出,为何“教育家”太少?事出有因。 一是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成长和冒尖。当今学校出台的制度方案,多是围绕着分数打转。充满激情的教师们经长期的“打磨”,无奈地选择“适应现实”,被乖乖训化成“犁田式”或“机器型”的“师呆子”。校方很少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类资料,教师们既没空闲,也没机会充电,更不用说“走出去”吸收素质教育的新鲜空气了。可想而知,一位中小学教师想圆“教育家”的美梦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二是重“财”轻“才”。不可否认,一些中小学校长和其他行政人员走上校长岗位后,心态就变了,建了房屋,配了小车。有些校长甚至常年不去学校,把教育教学工作交副职管理,自己专谋其他与本职无关的业务。“财色”校长、遥控校长、走读校长……能指望他们去打造一流品牌教师,去塑造“教育家”的形象吗?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三是思想观念问题。“家有三担粮,不当孩子王”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有些年轻人走上三尺讲台不久,感觉不对劲,就分心了。特别是分配到农村的教师,面对艰苦条件和年幼无知的孩子,心浮气躁,加上周围同事领导关心不够,就把心思专注在考研、考公务员、搞关系改行“走人”上。“教育家”的梦想在他们身上成了耀眼的肥皂泡。 四是教师的经济待遇不高,满足不了一个普通家庭最起码的生存需要。民以食为天,为了生存和发展,教师们把心思用在赚钱贴补家用上,至于“教育家”的想法没心思考虑,可望而不即。 另外,目前中小学的职称体制也存在很大问题。中学教师评上了中学高级职称,小学教师评上了小学高级,职称就到头了。职称不能再升,教师就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教育家”成长的道路被无形堵住,没有政策引领力,还有谁去奋斗不止。 |
|
■相关链接
|
 |
|
|
|
|
 |
学子前程 |
|
 |
热门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