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 >> 校园杂谈 >> 正文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网新版
武汉黄陂木兰清凉寨旅游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新途径
来源:湖北新闻网     2007-9-6 17:50:00
 
一、贫穷落后的山村旧貌

   武汉木兰清凉寨旅游风景区,是武汉木兰生态旅游区八大景点之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乡海拨800余米的刘家山村境内。刘家山村是武汉市海拔最高、居住最远、经济最穷的老区建制村,这里曾是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过10多年的地方。全村2个自然湾,107户,476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山场6000亩,耕地264亩。过去,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通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被称为武汉市的“北极村”、黄陂区的“死角点”。所在地蔡店乡是湖北省重点扶持的100个贫困乡镇之一,刘家山村又是全乡最贫困的山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山门,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长期与“夜点松枝日爬坡,煮饭等水烧破锅;白天苍蝇开大会,夜晚蚊子唱山歌”的岁月相伴。以“白米饭,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为最大满足。很早就有“养女莫嫁刘家山,二十四道‘狗脚’弯,男人前面驮犁走。女人后面送中饭”的顺口溜在方园百里广为流传。全村人平收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过不了百元关,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开发以前,一直过不了千元关。

  二、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可喜变迁

  黄陂民营企业家易友清先生靠改革开放的政策富起来后,就一直有心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到家搞旅游开发的念头。 2003年暑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易友清到刘家山村,很快就对这里的一切产生浓厚兴趣。这里群山环抱,峻岭穿云,风光秀丽,气候清凉,村落稀疏,生态资源丰富。实为难得的避暑休闲胜地。繁华的武汉大都市,虽有一个黄陂“后花园”,但还的确缺少一个火炉城边“纳凉棚”。到村子里,易友清又听说了很多山村里的故事。了解到村干部群众盼星星、盼月亮、搞开发的渴望心情。内心升腾起一股冲动:一定要让旅游扶贫之花,在闭塞的山寨里绽放!

  木兰清凉寨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始于2004年6月,原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分三期建设完成。至目前止,巳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投资4000万元,初步建成集旅游观光、乡村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2006年4月26日正式开园。被誉为“武汉市最美的山寨”、湖北电视台“观众心中是美的家乡”和“最具魅力的新景区”。批准为农业产业化市级(旅游)重点龙头企业。与此同时,景区扶贫开发建设给刘家山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全村人平收入一跃上升到2000元,其中仅在景区打工一项就人平增收近千元。2006年达到4000元。带动农家乐经营户22户,新增收入25万元。实现农业劳力就地转移102人,20人变成了景区的职员,带活农用车辆4台,临时性、季节性从事与旅游相关经营活动的劳动力28人,使全村102名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使当地村民吃上“旅游饭”。仅旅游收入一项,全村人平增收830元。并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们由过去卖柴、砍树、烧木炭、求温饱,变成兴山、护林、建家园、奔小康。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还共同制订了“开发高山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全市一流乡村休闲游景点;巩固发展高山银杏基地,建设全市唯一的银杏山庄;打造高山有机绿茶产品,创树全国知名品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蓝图。被授予“全市乡村休闲游示范点”,确定为“湖北省百镇千村示范村”。并作为全国“十大”典型在中央电视七台新农村建设栏目播放。

  清凉寨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始终得到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旅游开发和老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1、乘“三农”政策之势,扬旅游开发之帆,把旅游开发同新农村建设紧紧结合在一起。清凉寨旅游扶贫开发的实践证明,旅游兴农富民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4年6月,清凉寨旅游扶贫项目的引进,给交通、信息闭塞的刘家山村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2005年初,刘家山村的家园建设行动试点,又给旅游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政府和景区共同投资400万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开发模式,对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对资金实行捆绑使用,形成帮景区搞开发,景区帮农民建家园的互动格局。既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项目的投资效益,又有效维护了景区和农民自身的根本利益。

  2、以扶贫助农为已任,以回报社会为根本.把旅游开发同为农民拓宽致富门路紧紧结合在一起。从启动旅游开发和家园建设行动一开始,政府、景区和村委会就从入户调查入手,帮助农户制订“致富门路明晰卡”。一是在短期安排上,工程建设用工优先当地农民,让在家的劳动力人人有事干、有钱赚。二年时间内,农民仅打工一项收入110余万元,全村人平增收2310元。二是在中长期安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上做文章。针对刘家山村种粮投入大,效益低历史现状,积极引导农民从“种田饱肚子、砍树换油盐”和“白米饭,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有计划对200亩耕地实施退耕还茶,开发旅游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从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入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分离。景区开园前后,在区旅游局、劳动局等单位的帮助下,先后在刘家山村培训、招聘导游、保安、保洁、服务人员和茶叶技术人员28人,引导、扶持“农家乐”经营户22家,带活农用车辆4台,加上旅游旺季和建设高峰期用工,全村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达到112人。“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扶贫之花又结新果,全村新增旅游收入26.8万元,其中餐饮15户,收入15万元;住宿12户(其中餐饮兼住宿5户),收入5万元;土特产销售收入5万余元;运输及其他收入1.8万元;全村人平增收570元。有的农户一个黄金周的收入超过去年全家一年的收入。

  3、构建和谐山村新格局,为老区新农村建设添光彩。按照景区与乡政府签订的协议,景区门票收入与乡村的分成比例为前十年7:3,后四十年6.5:3.5,加上农户山场的租赁补偿,刘家山村每年至少可以分得20万元以上。按照“开发高山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全市一流乡村休闲游景点;巩固发展高山银杏基地,建设全市唯一的银杏山庄;打造高山有机绿茶产品,创树全国知名品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2006年,实现全村人平收入5000元,2007年达到8000元,2008年力争超过1万元。

  旅游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良机,不仅给刘家山村带来湾村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带来农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不仅有效促进了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有效促进了政府与农民、景区与农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和谐。

  三、实践进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旅游扶贫开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份,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始终都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和大力支持。目前,中国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旅游扶贫开发对项目所在地而言,实际上已成为兴农富民的一个车头和载体。然而,在旅游扶贫开发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很难避免会遭遇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困惑,并因此引发出一系列凝重的思考。

  1、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企业的自身发展状态如何始终与旅游扶贫的成败相关,而旅游业面临的困难同样离不开政策扶持和社会援助。如何进一步巩固、扩大旅游扶贫的初期成果,需要建立一个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旅游业是我国近年来呈蓬勃发展态势并取得卓越成效的一项新兴产业。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然而,就全国旅游业的经营况状调查资料显示,盈利的只有10%,保本为30%,亏损占60%。而旅游企业自身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企业内部效益。但企业家不是慈善家,只有旅游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区扶贫的效果才能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建立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真正把农业扶持政策倾斜到旅游扶贫这个有效方式上来,从根本上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才能实现旅游扶贫兴农富民的最终目的。

  2、如何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项目管理归口,资金渠道统一,款项直达,集中使用,切实改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项目多头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资金渠道无序的低效管理状态。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以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3、积极探索景区与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景区为龙头,在帮助当地农民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高文化卫生科技法制教育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引导教育农民不断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尽快成为讲文明、守法制、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4、以地区为单位,及时组织总结、交流、旅游兴农富民先进经验。使旅游兴农富民之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相关链接  
站内资讯搜索:  
酷 图 文 学 音 乐 校 星
热点专题
·以传教的热情和坚忍动力发…
·“世界华人艺术大会” 第十…
·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解…
·教育时评:“老师不敢批评…
·我国首个教育脱贫五年规划…
·评论:教育改革不能总被芜…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招聘…
·中国教育在东西文化激荡中…
·未来5年,广州各区中小学的…
·教育部连续12年开通高校学…
学子前程
热门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教协会员理事 香港监制
京ICP证000045号-81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0-01-20-3
业务及合作热线:010-64803658
信息发布:bj64803658@126.com欢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