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强烈牵引,世界无数的目光将再次仰望遥远的月球。
中国为什么要实施绕月探测?绕月探测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中国的探月不是追潮流”
中国的探月工程是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不是追潮流。在探月问题上,我们不会与任何国家和组织展开竞赛,我国是2000年宣布探月计划的,那时新一轮的月球探测热还没有兴起。
从最初的“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现在的绕月探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是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认知和祖国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个特点反映得非常强烈。
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中国的运载能力、卫星基础能力,已经具备了向月亮发射一个探测器的能力,我们已经具备了走向外太空的能力。
当我们的科技能力和综合国力已经具备的时候,中国人去不去外太空探索?要不要参与国际的外太空活动?要不要在国际外太空探索的领域里有我们的声音?
从未来发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探月可能只是个微小的起步,但对现在而言,它是个新的领域,新的里程碑,也是航天人交给人民的一个答卷。
“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并非所有的重复都没有意义,科学发展的重复尤其如此。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走向月球。走了这一步,才能接着走向深空,不管前面是不是有别人走过的脚印,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只有迈出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
更何况探月有着太大的意义。它就是火车头,拉动作用太强了。首先,对运载能力就有很高的要求,呼唤运载提高能力,这个任务一下就变得迫切了。
探月拉动的不仅是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还将带动科学的发展。有了这次探月,空间化学,空间生物科学,空间环境学,空间天文学等,都会相应地起步。它就是一个集合哨,搞地质的,搞矿物的,气象的,天文的,地球起源的……大家全走到一起来了。
事实上,经过这三年多的工作,当研制工作完成,我们在遥感、微波探测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绕月工程不是‘天价’”
绕月探测工程从研制到建设,花费了14亿元,不是“天价”。
14亿元,大概是14公里高速公路的造价。如果按照修地铁的话,可能也只能修两三公里。可我们修了38万公里从中国到月球的路,是一条真正的“天路”。
整个工程的研制、建设,六千多人的队伍,两百多家单位,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真正体现了“少花钱、办大事”的鲜明特色。
工程花费不多跟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装备和设施来开展。火箭、地面的设施、卫星平台和技术等,都是适应嫦娥一号卫星的要求做一部分修改。
重要的是,整个队伍是把这件事作为一个伟大的事业在做,没有任何怨言。没有这种不讲价钱、努力拼搏的精神,工程是不可能在3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的。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但他们身上的精神没有变。
“科学的探索是大无畏的,属于全人类”
在高风险的航天活动面前,谁也不是神仙。
航天,每一次失败都是惨痛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探索才是大无畏和可贵的。美国的航天飞机出事,宇航员遇难,我给他们航天局长去函表示敬意,因为他们的探索是为了人类的太空活动。
无论哪个国家,他们进行的科学探索都是全人类的,中国的探索也是。人类探索的大无畏精神,还有责任,我们民族要有。
人类的探索勇气需要鼓励。随着科学活动越来越多,人们探索的意志也会更加坚定,有迎接成功的豪放,又有在不利的时候继续努力的勇气,包括承受失败的能力。
我们中国人有豪情,我们会努力把事情做好。
“中国人凭自己力量完成的工程”
这是中国人独立开展,凭自己力量完成的工程。
绕月探测工程从提出开始到现在,我们不是在任何国家或组织的“扶持”下做的。设计过程、研制过程、实施过程都没有。星上所有关键的设备、仪器,也都是我们自己造的。
研制完成后要做大量的实验,从模拟到仿真,半实物的到实物的,也都是利用中国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没有拿到外国去做实验。
我们鼓励国际合作,航天活动也需要国际合作,在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测控等方面,我们也开展了合作。但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必须立足自力更生,永远都不应改变。
“中国人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
从地球摇篮,到月球,再到更遥远的深空,航天这个领域越来越大,我们国家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
50年了,我们的航天事业发展得很快,但越快越得清醒:和美国、俄罗斯、欧洲这些世界航天第一梯队相比,我们前面的差距还很大。
探月,代表着中国人开始走向深空了,中国人向世界显示了自己的能力。但从进入外太空的能力,外太空活动的能力,到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还是欠缺的,不是拔尖的。
这个差距不是那么容易赶上去的,中国人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
“不能带动盲目的外太空热”
探月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但不要由于绕月探测工程带动盲目的深空探测热,冷静地思考和科学的态度太重要了。
中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发展,要根据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外联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来做,那才是中国航天去不去外太空的最大前提!
月球也好,火星也好,只有中国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有了需求,我们的航天脚步才会迈向那里。这就是科学的效益,科学的任务。
航天、探索,永远是严谨、务实的,是要为人类服务的。
“探月是一种象征”
探月是什么呢?一种象征,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大国能力的象征。开拓航天活动的意义,不光局限在航天活动本身。
这是凝聚力。作为一个民族,是要靠一些东西来带动民族之气的。
这次任务是不是成功还要十多天后才能见分晓。如果成功了,我要说的话就是:祖国交代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中国人能够走到月球了!
栾恩杰说,作为工程的总指挥,我要感谢党和国家的高瞻远瞩,没有英明果断的决策,就没有今天的探月;还要衷心感谢这支队伍的辛勤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没有他们,中国的探月工程走不到今天!
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科学探测不是竞赛
新华社西昌10月24日电(记者 孙彦新、李宣良)“中国不与任何国家搞任何形式的月球竞赛,”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本着和平开发利用的原则,将与全世界共享探月成果。”
近年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探月热潮,许多有能力的国家纷纷制定和公布了自己的探月计划。“中国探月的决策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的,并没有攀比别人。”参与了绕月探测工程决策立项全过程的栾恩杰说,“当中国的航天技术和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地作出了迈向深空的决策,而选择从探月起步,则是根据科学探测由近及远的基本规律。”
中国科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月球科学领域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探月相关方案的论证,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公开了中国人要探月的消息。栾恩杰说,在我们研究论证的过程中,人类月球探测活动正处于低潮期,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公布新的月球探测计划,因此,我们的决策并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
尽管美国和前苏联冷战期间的月球竞赛取得了一系列月球科学成果,但目前人类对月球还所知甚少,需要探索的领域还很多。嫦娥一号卫星的科学目标定为四项,对此,从事30多年月球科学研究的欧阳自远说,“每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科学目标,这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如果取得成果,改变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对月球的认识。”
为了实现能量最优的原则,嫦娥一号卫星采用一种非常独特的飞行方案,卫星需要经过多次轨道控制花费大约两周时间建立月球工作轨道。
“只要成功到达月球,满足科学探测需要,这个飞行方案就是好的。”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各个国家根据自己航天器的特点,制订不同的飞行方案,大家各有所长。”
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们,独立自主地完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的相关研制生产,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从技术方案到科学目标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栾恩杰说,这丰富了人类的月球探测活动。中国的探月成果与世界共享,也推动了人类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 |